字號:

多情古樸民族風 體驗貴州的風情萬種

時間:2009-10-13 14:30   來源:人民網
  貴州,一個風情萬種的勝地。

  貴州常住總人口3900余萬,其中少數民族佔39.98%,中國的56個民族,幾乎都有同胞居住在貴州,其中漢族、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毛南族等18個民族是貴州的世居民族,各個民族和睦相處。

  多種族群和不同地域的文化因子經反覆對撞和相互涵化,逐漸積澱在貴州文化的各個層面中,各民族的建築、服飾、飲食、婚俗、祭祀、節慶、藝術等,無不富含著異彩紛呈的人文底蘊, “三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 “大節三六九、小節天天有”。漢晉遺風,唐代髮型、宋代服飾、,明清建築等古老的文化模式,仍被原汁原味地保存著,形成一幅色彩斑斕的高原風情畫,也是珍貴的文化遺産,成為不可替代的寶貴旅遊資源。

  貴州少數民族節日豐富多彩。規模較大的有苗族、布依族的“四月八”,布依族的“六月六”,彝族的“火把節”,水族的“端節”,瑤族的“盤古王節”等。男女青年擇偶、婚嫁都有不同的習俗,苗族的“遊方”和“跳場”,瑤族的“鑿壁談婚”和“埋蛋擇婿”,布依族的:“丟花包”等,各有韆鞦,神秘風趣。

  貴州是歌舞的海洋,尤其是侗族大歌,更被譽為“天籟之音”,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模擬鳥叫蟲鳴、高山流水等大自然之音。1986年,侗歌合唱團赴法國演出,引起轟動,音樂界驚嘆這是中國音樂史上的重大發現,從此扭轉了國際上關於中國沒有復調音樂的説法。侗族人民“以歌養心”,只要會走路,就會跳舞,會説話就會唱歌。

  貴州民族建築在中國建築史上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別具一格,苗族依山而建的吊腳樓、水族木質的幹欄式建築形式的吊腳樓、侗族的鼓樓和風雨橋等各具特色,反映了貴州各族人民的創造才能。

  1992年,世界保護鄉土文化基金會把黔東南的苗族,列入該組織在全球的18個保護圈之列;1995年,由挪威政府援助,在六枝梭嘎苗族社區設立中國第一座“生態博物館”,隨後又建立隆裏、鎮山、堂安三個“生態博物館”;近年,世界旅遊組織又把黔東南巴拉河流域的苗族村落和安順屯堡文化,列入發展鄉村旅遊的示範點。

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