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海南臺商林保森:力行原則 經營快樂

  時間:2007-11-14 20:48    來源:台灣網     
 
 

海南臺商林保森接受臺灣政治大學代表贈送的紀念品

 

  台灣網11月14日瓊海消息 在海南,瓊海的伊甸園山莊遠近聞名,風景旖旎鳥語花香的園區中散佈著多位兩岸政要的墨寶。這座山莊的主人,就是已經在海南紮根十余載的臺灣商人——林保森。

 

  從引進休閒農業在大陸紮根,到歷經十余載“賣財産過日子”的建設期,直至如今的經營快樂,林保森亦為自己與子孫經營起一個自然生態的天地。

 

  機緣巧合 海南做起農場主

  

  林保森畢業于臺灣中興大學法律系,隨後進入貿易行業工作。從來沒有農業經驗的他將休閒農業引入大陸,完全是個無心插柳的巧合。

 

  九十年代初,海南剛剛開放,作為從臺灣前來考察投資商機的企業家,林保森在一次從瓊海回海口的路上,偶然看到路邊一個荒廢的農場正要出售。他當即聯繫買下了這個農場。但是,買下來做什麼?他表示,當時完全沒有計劃,只是認為,將來肯定會有用。

 

  從93年買下這個農場,至今已有十餘年了,由於環境建設的特殊性,直至今天農場還依然處於建設階段。這個被林保森規劃用於中老年人療養的休閒勝地,始終沒有對外開放。目前,除了一些建設性的農業生産外,並沒有多少經濟效益。對此,林保森一方面坦言自己十餘年來完全是在“賣財産過日子”,同時他也展示了自己未來的規劃。

 

  “賣財産過日子”建設美好前景

  

  十余載堅持“賣財産”來建設這片農場,從未涉足農業的林保森完全依靠兩點:一是要愛腳下的土地,二是要舍得下本錢。而對於大陸休閒農業前景,林保森有著充足的信心:“臺灣休閒農業歷經三十多年發展已經初見成效,而大陸估計不要十年,就會達到臺灣的水準。”

  林保森認為,如今在大陸,人們對農業的認識還停留在“流汗換生存”的方式。其實休閒農業,完全具有更高的産值。而且,這樣的農業創造經濟産值之餘,對於環境保育的貢獻更是不可低估。

  對於自己的伊甸園山莊的發展,林保森有著自己的規劃,他把這個規劃稱為“對將來、對兒孫的願景”。他解釋説,生態建設的特殊性決定了,高産值的農業常常要經歷較長週期,尤其是優良品種的繁育、珍稀木材的成長,都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的過程。

  現在的山莊裏,當年他從臺灣引進的香水檸檬,逐漸從六棵小苗繁育到數萬植株,經濟效益已經初顯。而不久的將來,他精心培植的6萬顆檳榔,以每棵100元至500元的效益計算,也將非常的可觀。而在三十至五十年後,他培植的5萬餘顆海南特有的絳香黃檀,這種當前每棵價值數十萬的珍貴的木料,更將帶來極為可觀的效益。

  珍惜環境 經營快樂

 

  林保森回憶,曾經自己完全是一個被社會壓力所束縛的商人。一天到晚,庸庸碌碌地往前追,卻並不明白自己在追尋什麼……而今天,他就是要經營一種放鬆、愉悅的感覺。而他追求的,就是能快快樂樂、永續地生活下去。

 

  對於自己的身份,林保森淡然地表示,並不在乎什麼企業家、環境保護者的頭銜,他給自己的定位只有一個——力行自己生活原則的生活者。林保森説,如今自己舉家都遷至山莊中居住,已經深深愛上了這種“懶散”的生活方式。他就是要還原一個最自然的生態環境,讓“伊甸園”在生態、文化創意之外,更成為一個具有人文的關懷地方……

  對於生活的原則,林保森一再講到的就是“不嚴肅”和“惜福”。他表示,一個人能否感到知足,往往看這個人能不能認識到自己身邊的“福”。而如今,花香鳥鳴的莊園,不避人的各種野鳥在其中游蕩,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他自認是一種莫大的福氣。“當朋友們都在羨慕我的生活方式時,我還有是什麼不滿足的呢?”

  林保森指出,自然環境對於人的影響力是不可低估的,而他也相信,更接近大自然的人們更容易快樂,而這種在自然中放鬆的快樂,就是他所要經營的東西……(趙春旭)

 
編輯:李徽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