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糊兔子燈為啥成了高端貨? 兔年"兔子燈"想回"家"

時間:2011-02-17 10:50   來源:文匯報

  城隍廟裏,同樣大小的一隻兔子燈,紙糊的要比塑膠的貴3倍。民間手工藝人説:要論“年味兒”,機械不如手工,買燈不如做燈。記者在採訪中也發現,不少市民都表露了想親手做個兔子燈的意願,無奈學做兔子燈似乎挺不容易。

  城隍廟:紙糊兔子燈比塑膠燈貴3倍

  手工兔子燈是城隍廟的高端貨。沙老闆的店面在福佑路上,他在人行道上搭起小桌,忙到晚上5點半還顧不及吃飯。“我從小年夜開賣(兔子燈)。塑膠燈最低15元,紙糊兔子燈60元一個,一口價。”

  紙糊兔子燈身價高,銷路卻沒有預期的好。記者在一旁觀察,10分鐘內顧客絡繹不絕,但挑揀一番後大多選擇了塑膠兔子燈。“60元太貴啦”,王女士花25元給女兒買下一隻紅色塑膠兔子燈。儘管在市場裏,紙糊兔子燈不及塑膠兔子燈吃香,但在不少上海市民的心底裏卻更看重紙糊兔子燈。“兔子燈還是紙糊的味道最正,塑膠燈硬邦邦的,而且有些死板。不過,現在紙糊的價格太貴。”

  有不少人因此興起了自己動手做的想法———今年,“淘寶”等網站的兔子燈材料包銷售量大漲,有的店舖30天內售出了近300個兔子燈半成品製作材料包。城隍廟裏製作兔子燈的材料包也比比皆是,最簡單的只含一張卡紙、一根塑膠棍,售價10元。但不少市民遺憾的是,即使材料齊全,兔子燈也做不了———手藝早就丟了,去哪兒學都不知道。

  時尚作坊:做個燈要花200元

  倒是有一些崇尚懷舊、復古的“時尚作坊”在兔年元宵節開發起了“做兔子燈”的生意:它們為有意願的人提供場地、材料和老師。但在操作中,時尚作坊也碰到了不少難處。

  凱文是手工作坊“陶人社”的老闆,他在徐家匯漕溪北路組織了為期2周的“學做兔子燈”活動。客人花費35元,包括材料費和茶水費。“上週六晚人最多,60個人在3個房間裏一起做燈。但場租太貴。”

  李小姐的“小雞啄米工作室”在靜安別墅81號,高昂的場租費不得不分攤到材料費和指導費上。由於工作室鼓勵客人創新,用絲帶、線球給兔子加上蝴蝶結、尾巴,花頭複雜,做一隻兔子燈平均耗費5小時。按照她的收費標準———材料費32元,人工指導費每小時30元,在工作室裏做好一隻兔子燈要花近200元。

  “時尚工坊”價格降不下來,有手藝的老師傅也不願開班授徒。在城隍廟住了30年、看會了兔子燈老工藝的郭志龍曾想過組織做燈教學,但後來放棄了,原因很簡單:“家裏小,一室一廳,沒有教學場地。”

  讓“兔子燈”回“家”

  民眾想學,藝人樂教,能否給他們尋一個相遇的平臺?記者注意到,其實社區在軟硬體上都有基礎,是傳播兔子燈民俗最好的平臺。

  基本覆蓋上海所有街鎮的社區文化中心和社區學校可以提供場地。今年元宵節前後,盧灣區五里橋街道就在社區文化中心舉辦起了展覽,展出居民自製的70多只卡通兔拔蘿蔔燈、玉兔奔月燈。一位年輕媽媽一邊教女兒識燈,一邊説:“這是我小學時玩的,沒想到又有了。”

  老師也不愁找不到。社區內往往隱藏著身背手藝的民間達人。海派剪紙傳人鄭樹林把工作室開在楊浦區,不久前就受邀到五角場鎮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指導居民做綵燈。他説:“民間藝術的工藝並不複雜,它未必要用標準化材料,就地取材,用油瓶、可樂瓶也能做兔子燈。”鄭樹林還有一個觀點:兔子燈的歡樂其實就在“動手做”的過程中,而它的生命力其實也正在於它能在群眾的手上經歷豐富的變化———民俗,正是因為老百姓的參與與喜愛而成就;兔子燈的“家”,原本就應該在我們的手上。

  事實上,借力傳統節日開展社區活動往往收效良好。青浦區夏陽街道青湖居委會書記夏妍介紹,青湖社區將在夏陽湖邊舉辦元宵晚會,活動包括做兔子燈、包湯圓、猜燈謎等。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