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賀歲檔”概念早已深入人心的當下,人們可能無法想像其進入中國內地的時間才不過短短十多年。
在中國文化的傳統中,人們總是習慣於在春節前後集中時間來進行文化娛樂消費,以此放鬆心情,紓緩積累了一年的壓力。商業嗅覺敏銳的香港電影人最早發現了這其中的商機。一般認為香港最早的賀歲片是《摩登保鏢》,該片在1981年的農曆新年一經推出便大獲成功。此後,賀歲片便成為了香港電影的一大特色類型。大陸觀眾熟悉的《家有喜事》、《大話西遊》、《喜劇之王》等均屬於賀歲片,這些片子都以喜劇類型為主,主打喜慶、歡樂、熱鬧的故事元素,深受觀眾歡迎。
1995年,成龍的《紅番區》第一次以“賀歲片”的名義進入內地電影市場,並一舉成為當年票房排行榜的亞軍,僅次於好萊塢大片《真實的謊言》。它的成功給正處於低迷狀態的內地電影人以極大的啟發。1997年,第一部內地生産的賀歲片《甲方乙方》問世,從此拉開了馮氏喜劇獨領內地賀歲檔風騷的序幕。馮小剛在之後幾年接連推出《不見不散》、《沒完沒了》、《大腕》等賀歲喜劇片,均在票房上獲得了較好的收益,刺激了一大批國産賀歲喜劇片的上映,如《好漢三條半》、《沒事偷著樂》、《男婦女主任》、《幸福時光》等。至此,“賀歲片”這個舶來品開始在祖國大陸電影市場站穩了腳跟。
除了喜劇片外,賀歲電影的類型在2002年之後逐漸多元化,真正開始顯現出檔期的概念,“賀歲片”的提法更多地被“賀歲檔”所替代。各種類型的影片紛紛在賀歲檔“搶灘登陸”,使其變得越來越熱鬧。2002年,張藝謀瞅準時機,在年末推出了古裝武俠大片《英雄》,又開啟了國産武俠大片賀歲的時代。該片以2.8億元人民幣的票房成績結束了喜劇片獨佔賀歲檔鰲頭的歷史,成功開拓了國産大片的路子。從此之後,《功夫》、《無極》、《夜宴》、《滿城盡帶黃金甲》、《赤壁》等古裝動作大片紛紛登陸大陸的賀歲檔銀幕。這些影片雖然在評價上褒貶不一,卻極大地推動了中國電影的産業化進程,將觀眾重新拉回了電影院。
除了喜劇片和動作片之外,賀歲檔還涌現出了戰爭片類型的《集結號》、《墨攻》,傳記片類型的《梅蘭芳》、《孔子》,文藝片類型的《周漁的火車》、《三峽好人》、《蘋果》,更出現了諸如《午夜計程車》、《午夜心跳》這樣的驚悚片。觀眾在賀歲檔的選擇變得更加多樣,檔期也隨之拉長。目前內地賀歲檔已經大大超出原來只在春節前後的時間界限,其起點被提前到了11月份,並且橫跨耶誕節、元旦、春節、元宵節和情人節等重要節日,成為目前中國電影市場上最大的一塊“蛋糕”。於是各種針對特定受眾的影片也隨之涌現,如針對寒假學生群體的《喜羊羊與灰太狼》系列,針對情人節的《全城熱戀》、《愛得起》等等,細分市場已初露苗頭。今年正在進行中的賀歲檔也延續了之前影片類型多樣、大片和中小成本電影同場競技的局面,發展勢頭良好。
回顧大陸賀歲檔的發展史,我們可以看到,它的繁榮離不開中國電影産業在近幾年迅猛發展的大背景,我們也期待它能在中國電影市場票房突破100億元大關的新起點上能有更大的進步。(余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