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同胞的元宵習俗:放蜂炮、飛天燈!

時間:2011-02-17 11:49   來源:海峽之聲網


平溪天燈

鹽水蜂炮

  民俗活動是人們經過長期生活磨練、智慧累積而形成的一種傳統生活方式,能反映出各地不同的文化特色,是寶貴的文化遺産。在中國傳統節日裏,農曆正月十五的元宵節是兼具聲光美感的節日,又稱為“上元節”或是“春燈節”,也是春節的最後一個高潮,又有“小過年”之稱。這個傳承已有2000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于海峽兩岸,就是在海外華人聚居區也年年歡慶不衰。

  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於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猜燈迷、舞龍、舞獅等是元宵節幾項比較重要和相對普遍的民間習俗。除了這些活動外,臺灣還有一些深具特色的元宵節慶活動,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擁有“南蜂炮、北天燈”之稱的臺南鹽水蜂炮、臺北平溪天燈。目前,這兩項民俗活動已經成為重要的旅遊觀光項目,隨著大陸民眾赴臺旅遊的發展,不少大陸民眾也能親眼目睹或親自參與這兩項極具特色的元宵活動。

  鹽水蜂炮

  清朝光緒初年,臺南縣鹽水鎮一帶瘟疫流行,居民為了驅除邪疫,就請關聖帝君出巡繞境,民眾在沿路燃放爆竹以增長聲勢,瘟疫竟然絕跡了。從此,當地人沿襲這個習俗,演變成具有特色的鹽水蜂炮。在鹽水鎮,蜂炮活動於入夜後開始,由神驕及轎夫從“武廟”出發,沿途數以萬計的沖天炮連續射出,如同蜂群傾巢而出。一炮點燃,萬炮連響,火花四射,聲光齊作,震耳欲聾,蔚為壯觀,每年吸引了上萬人涌進鹽水鎮觀看。

  平溪天燈

  天燈又稱“孔明燈”或“祈福燈”。臺北縣平溪鄉位處偏僻山區,早期入山開墾的漢人,經常遭到土匪劫殺,由於交通不便,人們便習慣以“放天燈”來互報平安。此後,這種習慣流傳下來,逐漸演變成當地元宵特有的習俗。放入高空的天燈寓意“節節高升”,為使天燈飛得更高、更遠,現在的平溪天燈不僅數量愈來愈多而且體積也愈來愈大。每到元宵,平溪層戀疊嶂萬籟俱寂,寒夜群山千燈並起,而地面觀者舉頭觀燈,人頭攢動,蔚為壯觀。

  除了“南蜂炮、北天燈”之外,臺灣還有“乞龜”、“聽香”和“偷俗”等特色的元宵節慶活動。當然,上述這些元宵節慶活動都能在大陸民間找到相似的影子。

  最後,借此祝福臺灣同胞元宵快樂!(鄧允光 2011年2月17日)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