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聲“同胞”抵萬言——讀王毅主任拜年賀辭有感

時間:2011-02-02 08:58   來源:台灣網

  春節在中國人心中的特殊與重要不言而喻,林語堂先生曾説:春節“有一種歐洲人所不能領會的撼動中國人心的力氣”;讀罷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王毅致臺灣同胞的拜年賀辭後,筆者也對此有了深一層的感受。是的,春節在眾多中國傳統節日中,親情最濃、“家”味最濃,也最容易觸動人心最柔軟的地方。今天,北京的年夜飯桌上早已擺上了金門高粱酒,臺北的年貨大街上也有了“大陸蜜餞”;而縱觀王毅的賀辭,“闔家幸福”、“萬事如意”,這麼多也許是中國人已經説了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的話,至今聽來仍備感親切,為什麼?不足七百字的賀辭,六次提到“同胞”,讓筆者從中讀懂了許多。

  一、一聲“同胞”,道出了兩岸人民的血脈相連。正如王毅賀辭中所説:“臺灣同胞是我們血脈相連的手足兄弟”,兩岸間的親情,是永遠無法分割的。當臺灣海峽還是天塹、金門還是陣地的時候,雖然兩岸人民平時的生活方式不同,但一到春節,鞭炮同鳴、龍獅齊舞,這邊賞花燈、那邊鬧元宵,過的是同一個春節、挂的是同一種中國紅。兩岸人民對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春節的堅守超越了政治與隔閡,這,就是共同的血脈和傳承!

  去年,兩岸兄弟相幫,在共同抗擊國際金融危機中取得驕人成績,雙雙實現較高經濟增長;從上海世博會到臺北花博會,兩岸同胞交流理解的紐帶不斷增強。尤其是在面對青海玉樹地震、甘肅舟曲特大泥石流災害,以及颱風“鲇魚”造成大陸游客在臺遇險遇難時,兩岸各界相互支援、攜手救助,一次又一次書寫了同胞之間血濃于水的感人篇章。當我們手拉手走過2010年,世界也對我們刮目相看,只因我們是“手足”!

  二、一聲“同胞”,道出了民間力量為兩岸發展做出的貢獻。正如王毅在賀辭中對大陸臺商拜年時所説:“幾十年來,你們辛苦打拼,為大陸各地的經濟建設做出了寶貴貢獻,同時也獲得了自身的發展”。無論是“我們身邊的臺灣同胞”——臺商,還是海峽彼岸的臺灣鄉親,抑或身在海外的臺灣僑胞,大家都是來自臺灣民間、促成兩岸現今大好局面的最原始動力與最強大推力。

  過去一年,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簽署實施、大陸各省區市居民赴臺旅遊全面開放、“臺旅會”北京辦事處和“海旅會”臺北辦事處先後掛牌開業、大陸成為臺灣旅遊業第一大客源地……實踐不斷證明:兩岸能在和平發展軌道上持續前進,根基在民間,動力在人民!

  三、一聲“同胞”,是對每個中國人擔負起中華民族復興重任的呼籲。2011年,對兩岸同胞來説意義特殊。一百年前的中國,辛亥革命拉開了中華民族謀求獨立和振興的偉大序幕;一百年後的今天,儘管兩岸尚未完全統一,但民族復興的光明前景已經展現在我們這代人面前。王毅在賀辭中説得好:“希望大家繼承先輩傳統,擔負起新的歷史責任,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新的貢獻。”

  一元復始春更始,萬象更新景更新。再過三天就是兔年春節了,北京前門的大紅燈籠、廈門絢爛的煙火、臺南的鹽水蜂炮、臺東的炮炸寒單爺,都是那樣的令人期待。無論大陸還是臺灣,大街小巷喜慶的紅色早已挂了出來,家家戶戶飄出的飯菜香味,更是要讓“中國味道”滲到你的骨頭裏去。兩岸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象徵——春節的共同堅持,一聲“同胞”足以抵萬言。讓我們舉杯,共同為“中國年”——這場熱熱鬧鬧、歡樂祥和的全中華民族文化大戲續寫傳奇!(台灣網評論員 趙靜)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