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過年是傳統陋習”? 名人言論引發爭議

時間:2011-01-28 09:22   來源:北京晨報
  春節回家怎可稱為陋習

  春節回家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的生活方式,尊重它,就是尊重我們自己。應允許它在社會博弈中,逐步調整歸位。貿然貼上“陋習”的標簽,未免粗暴。

  一年一度的春運正緊張地展開,網路名人羅永浩在微博上表示:“回家過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陋習。”引來各方爭議。

  表面上看,此觀點有合理一面:如大家不是集中在春節,而是分散回家,交通壓力將大大緩解,社會浪費也會隨之減少。

  春節回家,是農耕時代形成的民俗,未必適應現代社會,既然回家是為了表達關愛之情,為什麼一定要集中在春節?任何時段不都可以嗎?執著於此,就有形式大於內容、虛偽大於真誠的問題,確有陋習之嫌。

  然而,羅永浩忽略了一點,即人類社會的價值是多維的,合理性只是一維,不能僅從這個角度去看問題,還要考慮文化適應、社會心理、情感需要等更多層面。

  只考慮效用最大化,只關注“有用”和“沒用”,以為在一個社會中,“有用”的就該弘揚,“沒用”的就該去除,那麼,人老了就不再工作了,還要花錢養病,成了“沒用”者,難道因此就否定老人存在的價值?

  其實,這樣的虛妄在現代史上也出現過,國學大師錢玄同曾主張,人過四十就沒用了,是社會進步的負擔,不處死也該自殺。這雖已成笑談,但我們真的走出這個思維誤區了嗎?

  只從功利角度去衡量眾生,必然帶來反人道。以真理的名義否定人的問題,這曾給我們民族帶來過慘痛的教訓,從破“四舊”砸掉曲阜孔廟,到火焚萬曆屍骨,從古老城墻的消失,到禮義廉恥的潰敗,我們以未來的名義否定了多少過去?以建設天堂的名義毀壞了多少文明?這個教訓,值得我們永遠記取。

  問題的核心,在於我們混淆了科學理性與功利主義的區別,我們以為“有用”就是科學,這其實恰恰是對科學精神的褻瀆。

  不錯,科學要靠經驗有效性來驗證,但科學從來不反對多元化,從來不嘗試建立絕對標準,它允許批評、否定和懷疑。然而,“有用”則不然,只要“有用”,則世間一切美好事物,皆為糞土,人類一切美好情感,皆為做作。它不允許協商,不允許社會博弈,不允許不同意見,在“有用”面前,什麼歷史、文化、情感,皆是浮雲。

  中國社會正在高速發展中,發展的炫目很容易讓我們忽略,人才是本質,發展是為人服務的,而不是相反。春節回家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的生活方式,尊重它,就是尊重我們自己。應允許它在社會博弈中,逐步調整歸位。貿然貼上“陋習”的標簽,未免粗暴。而這種對文化的粗暴態度以及為什麼暴力思維會深入我們的意識之中,恐怕更值得反省。

  蔡輝

編輯:董潔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