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溫暖的文化儀式

時間:2011-01-26 09:26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新春將至,山東省棗莊市市中區回民小學的170多名屬兔的“兔娃”們聚集在一起,利用廢舊物品製作兔子工藝品並進行展示,祝福全國小朋友新年快樂,喜迎自己的“本命年”——農曆兔年的到來。本報記者劉新武 通訊員 吉喆攝

  系列報道一:説年節話拜年

  兔年春節將至,有一句話開始越來越多地從心裏冒出來:“給您拜年!”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對祖先的祭拜,是炎黃子孫慎終追遠情結的反映;對長輩的祝福,是中華民族孝心文化的演繹;對親朋好友的感謝,是知恩圖報的道德文化的衍伸;對鄰人街坊的問候,是華夏文明中禮儀文化的延續;對自己新年生活的美好嚮往和祈禱,是理想和信仰文化的表達……

  拜年,是人們在辭舊迎新時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也是一種文化儀式,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讓我們來聽聽專家們怎麼説。

  蕭放(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民俗學會常務理事):如果説一年的365天就是365里路,那麼春節新年就是重要的驛站。人們一路的辛勞,一路的喜悅,都匯聚在這一時間驛站中。在這個驛站裏,人們用拜年等儀式傳達著親情和友情,團聚著家人鄰里,這是何等溫馨與幸福。

  張勃(中國民俗學會理事、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所副教授):拜年是一種關心,是一種問候,是一種祝福,是密切彼此關係、讓人感受人間溫暖的重要方式。

  拜年,又叫賀年、賀歲、叩節、慶節等。從這些名稱上可以看出拜年有慶賀的含義,慶賀新一年的來臨,祝福接受慶賀的人在新的一年裏吉祥如意,平安健康,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拜年要拜,有要身體的動作,通常是叩首。直到今天一些地方還依然保存著叩拜的做法。

  城市社區居民平時沒有多少往來,不像農村中鄉里鄉親,比較熟識,春節拜年比較自然。其實大家可以借著過年的機會微笑著送上一句“過年好”,從而將陌生的關係變成相識。相信在那一句問候裏(也是一種拜年的方式)也能感受到一些暖意。

  蕭放:“有錢沒錢,回家過年。”過年時人們更看重的是“情”。人是群居的社會動物,尋求文化的歸屬與心靈的安頓。奉祀家族祖先,親人聚會歡樂,人們的精神在親情的浸潤交融之中得以昇華。今天是網路化時代,同時也是陌生化的時代,我們民族需要有一個親情匯聚的節日,春節作為極具精神價值的文化傳統,在當代社會生活中映射出異樣的光芒,對於我們來説,它是光明而溫暖的。

  李漢秋(中國民協節慶委員會主任、傳統節日放假的首倡者):辭舊迎新始終是過年也是拜年的主題、核心。拜年説的話、送的禮,甚至吃的東西,無不體現出對新一年的期盼和祝福。此時人們心中充滿對未來的希望,對過往的人際關係中産生的摩擦、齟齬、不悅等,多會採取一種寬容、化解的態度。從這個意義上説,拜年的現實意義集中地體現在調適人際關係方面。

  中國文化推崇含蓄,有些平日不便表達或不好意思表達的情感,均可借拜年之機抒發一下。人們抱一抱拳、拱一拱手、道一句“給您拜年”,一切都很簡單,事實上卻是一種儀式。在這種簡單的儀式中,平日裏的誤會、不滿化作祝福、讚美,舒緩過往的矛盾,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尤其是晚輩給長輩拜年還包含著“感恩”意識的培養。長輩對晚輩的愛通常是自然而然地傳遞,而晚輩缺乏回報長輩的人性自覺。於是人類先哲自覺自發地設計了“敬老”規則,以風俗習慣補償“愛幼”成本和精神損耗,促進人情良性迴圈,所以,拜年不但是提升親情密切度的民間禮規,也是民間社會精神操練、人文教化、道德修養的自治活動。

  苑利(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導):年的文化屬性,除了辭舊迎新外,就是通過各種儀式重構人際關係。

  祭祖儀式所強調的是對同一血親的認同,這當然會起到凝聚族人的效果,而拜年正是從此開始;給家人拜年,對於重構家族或家庭成員內部的人際關係十分重要;給親朋好友、同事領導等拜年,顯然是在重新梳理親朋好友間的人際關係,增強親密程度;還有些地區在正月初八之後要耍社火,人們都會扭著秧歌,踩著鼓點,到附近的村寨拜年,而這些活動的真正意圖,就是通過走鄉串寨重建一個更為廣泛的社會關係。可以説,中國人憑藉著新年中的各種拜年儀式,建立了友誼,增強了互信,完成了和諧社會的建設。

  李漢秋:拜年氛圍中的人際和諧關係體現為:尊老愛幼,彬彬有禮,互致祝賀,團結和睦,洋溢著親情、友情、溫馨,一掃粗野、嫌惡、仇怨。而這些正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精神資源。(本報記者 李韻)

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