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防衛係統

  時間:2006-06-01 17:50    來源:     
 
 

  中國有史以來,許多重要城市及人群聚集之地的形成,都與軍事有關。大的如北京、天津、南京等。一般的如張家口、山海關等。爨底下整個村子的形成及氣勢在軍事防衛上也是無懈可擊的。村子地處山西到北京的古驛道上,又臨近古天津關,軍事防衛方面的憂慮,退避匪患之苦,逃逸便利的設想是古人建城造屋時不得不考慮的重要方面。爨底下靠山面路,大路口寬里窄,行進到山村前面時,大路上的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即使通過了山村,走到一線天,此處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隘關口。

預警係統

  爨底下村的防衛係統,按照現代的提法,由預警係統和村內應急係統組成。就預警係統來說,是由一係列村里人稱之為“站崗鋪”的站點組成,所謂“站崗鋪”,就是設于山頂或山坡上的瞭望哨,它的構成比較簡單,一般是在山頂上建一小屋,或是在山坡上建一窯洞。這些站崗鋪向東南可以觀察雙石頭、齋堂方向的情況;向西北一側可以觀察一線天,黃草梁方向的情況。

應急係統


天梯(上圖)

  在爨底下存有一個奇特的現象,就是在山坡上,或者說是在村里人稱為“大牆”的坡面上部分建築的擋土牆上,有許多有規律的突出石板。這些突石,間隔一致,排列有序,且有明顯的方向性,顯然是人為的有意識的設置的。研究表明,這些突出的石板當年曾是施工時支撐跳板的支點,村民有意識的將其中一部分保留了下來,形成了當地人稱之為“天梯”的一種備用應急交通設施。在必要時,村民們可以利用它迅速撤退到“大牆”內的村莊上層平面部分。由于村莊的上層平面部分與下部的高差較大,這種向上的轉移對于應付洪水的突然襲擊,是有一定作用的。另外,正如大家通過圖片已經看到的,爨底下村的上層部分的建築形式很有一些堡寨式建築群的味道,因此,這種向上的轉移對于應付土匪的侵襲,也是很有幫助的。

太平通道  

   爨底下村從整體上來說,是按照在不同的標高上分區築高臺設計的方式形成的。在整個村落中,有一主幹道係統將各個區聯係在一起,但進一步觀察發現,在爨底下村中還有一些較為短小的、互不相通的、修建方法也比較隨意的道路。

  這些“小道”在爨底下村中扮演者“太平通道”的角色,其作用與目的與上述相同。所不同的是,這些“小道”是逐級向上遞進的,由此可以推斷,這種“小道”主要是為村中的老弱病殘、婦孺、兒童在緊急情況下向山上轉移而設置的。

 

暗道(下圖)

  爨地下村曾有一個驛站和轉口貿易站,在爨底下村中不僅有村中富戶、過往的商賈、還常常有大量的商品庫存。另外,竄底下村是一個位于山溝里的、居京城較遠(按當時的條件計算)的小山村。這些特點,都決定了爨底下村很容易遭受土匪的襲擊,而爨底下村在其自身的發展中,也必須更多地考慮防范問題。這樣就形成了爨底下建築有別于一般民居聚落的一些獨特的地方,暗道,就是這樣一個獨特的組成。


應急道路係統

  爨底下村的應急道路係統,由6部“天梯”和4條備用簡易道路組成。這10條應急道路與村中的主要道路係統相結合,保證了在遇到洪水或是土匪襲擊時,迅速地將村民轉移至村莊的上層平臺。上圖所示的,就是村中的應急道路係統分布。

                          編輯:輕晨

 
編輯: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