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山地四合院的空間

  時間:2006-06-01 16:40    來源:     
 
 

空間處理與利用

  爨底下村山地四合院因受地形地勢的的制約,雖小巧玲瓏、不同于平原四合院能無限伸展,但卻因此而形成了自己的鮮明特色,即獨具匠心的空間處理與合理巧妙的空間利用,為更好的發揮四合院的生產、生活及精神等功能,爨底下村民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在有限的宅基地上,巧妙借助空間和地形高差,使其有限的空間得到了充分利用。

入口空間

  爨底下村山地四合院的入口空間包括門外與門內空間兩部分,主要有門外影壁、門樓及門內影壁等設施圍合而成。

 

門外影壁

  門外影壁是爨底下村四合院入口空間的設施之一。現全村共保存有10處,其形式各異,處理主要是以字、壁畫為主、無任何脊與壁心,有的則將壁心處理成大面積白牆。而真正保存較好且處理講究的有三處,其頂上有脊,並覆瓦,壁心的形式多為白底上書“福”字或繪壁畫。這種影壁上的字和壁畫因年久已模糊不清,但仍能感受到往日的興盛。

門樓空間

  爨底下村門樓均為如意門,頂為硬山頂,脊為清水脊,門設在外檐柱間,門框兩側採用“磨磚對縫”的施工技術砌磚牆,門外上部頂棚繪有圖案,門楣上裝飾有門簪,門外與牆體內側之間有精致的水磨磚牆花紋。門前有雕刻細膩的門礅石,磚牆側面與門之間設有佛龕,佛龕周邊的磚雕圖案各異,精巧別致。在門樓空間中還巧設排水口,使院中水由此排出。

門內影壁

  在爨底下,除門前空間中部置有影壁外,院落大門的影壁即跨山影壁是院落入口空間的又一重要設施,古代稱其影壁為“蕭牆”,其作用是擋住外人的視線,給人以神秘感,同時也起到障景的作用。古代風水學中,認為影壁是針對衝煞而設置的。

曬棚、荊芭棚

  爨底下村作為一個山村,用于晾曬谷物的外部公共場地很少,為了保證自己的糧食得以及時地晾曬,同時又不影響人在院中活動與休息,村民們在小小的庭院空間中,巧妙地設置了荊芭棚。此棚一般高達一米,最高約兩米,棚上晾曬谷物,棚下供人活動、乘涼、生產、生活兩得宜。荊芭棚有支撐桿插入石窩制成。

地窖

  為了能增加可用的儲藏空間,爨底下村絕大多數院內設有地窖,巧妙地滿足儲物,保鮮等需求,同時還保證了庭院空間的完整性。

花棚

  院落主人為了美化自家環境,在這種小巧的庭院空間中,充分利用廂房後牆和圍牆之間的空間種植自己喜愛的花木,以陶冶情趣。

半地上儲藏室

  作為山地四合院,有的前後院有約1米多的高差,對此院落主人則巧妙利用臺地的下部空間,將其作為儲藏室,在臺地之上建房。

轉角、轉折空間

  在山地四合院中,常用簡潔樸素的白色幾何圖案作為連接前後、左右各院的狹窄夾道及轉折過渡空間牆面裝飾,其形狀有圓形、方形多邊形等等。除了做轉角空間的對景外,更巧妙的是通過白色裝飾對室內燈光、月光及燭光加以充分反射,照亮轉角空間,增加了轉角空間的亮度,這種處理看似簡單,但其構思卻非常獨特。

 

建築內部空間的利用

  爨底下村民在對合院空間進行充分利用的同時,對建築單位內部空間也進行了同樣的考慮。大多數建築內部均設有地窖以做地下儲物,該方法既能使食物達到保險的目的,同時也可節約室內空間。也有不少人家在屋內炕邊的地面上設有燒火口,以做暖炕和燒水用。用于燒水的金屬提子稱為爨子。另外由于地形關係,有些建築中的地窖高于室外地面,為了解決地窖及室內自身的排水問題,村民們在牆體上設置排水口與排氣口,直接開向院中。

                          編輯:輕晨

 
編輯: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