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溯源

  時間:2006-06-01 14:54    來源:     
 
 

 

  “爨”(cuan)的解釋:1、燒火做飯;2、姓;3、

  “爨底下村”是因為處在明代軍事隘口爨里安口下方,故得此名;

  爨底下村居民全部是明初山西“韓”姓移民的後代,因韓與寒同音,寒者,乃貧窮之態,寒姓祖先為使本族能發跡,能富足,便給這個村子起名叫“爨底下”。

  為使這個“爨”字好寫好記,編了一個順口溜:“興字頭,林子腰,大字下面架火燒”。

  爨底下村位于北京西部門頭溝區齋堂鎮西北部的深山峽谷中,屬門頭溝區齋堂鎮轄村。海拔650,屬太行山脈,清水河流域。5.33平方公里的村域中,四面群山環抱,山脈起伏蜿蜒,氣勢壯觀,山形奇異優美。距北京市區90公里,距門頭溝區65公里,位于109國道北溝村口6公里處。

  爨底下村建于明朝永樂年間,有500多年的歷史。至今仍保留著70余套、500多間明清時期的四合院民居。在明、清時代,為京西貫穿齋堂地區西部東西大動脈最重要的古驛道,它是京城連接邊關的軍事通道,又是通往河北、內蒙一帶的交通要道。

 

  爨底下村位于京西明代“爨里安口”險隘谷下方,故因“爨里安口”而得名。于1958年簡化地名時改“爨”字為“。相傳祖先于明朝永樂年間(公元1403-1424)隨山西向北京移民之舉由山西遷移至此(京西一帶絕大部分村中均有此說法),建立了這座韓氏家族聚居之地。

  全村都姓韓,據村里“祖先堂”記載:本村為第一世族韓甫金、韓甫銀、韓甫倉哥仨的後裔,並記有本村韓門二十代輩分,排列輩分為“福、景、自、守、玉、有、明、(奉)、萬、宏、思、義、巨、曉、懷、孟、永、茂、廣、連、文”二十輩分,雍正年間前後為“玉”字輩,現村中70歲左右的老人基本都是“曉”字輩,現已傳到“茂”字輩。


  如按
30年一代人推算,本村已有近500年歷史。根據村內大廟“畫碑”記載,大廟開工及建造完工時間和三十位捐銀的姓名輩分推測,大廟建于“康熙歲次年間乙末七月(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捐銀人為第七代“奉”(明)字輩。

                           編輯:輕晨

 
編輯: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