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龍江滑雪節

  時間:2008-01-22 17:23    來源:生活報     
 
 
  引言   有一片沃土能讓心靈同雪花一起飛揚,有一項運動能讓身心與自然融為一體。這片沃土就是黑龍江,這項運動就是滑雪。5日,第十屆中國黑龍江國際滑雪節拉開大幕,讓我們共同回首“雪舞龍江,激情十年”走過的每一個精彩瞬間。  

  十年前,滑雪還僅限于專業運動員和一小部分愛好者,對普通老百姓來説,它是那麼遙不可及;十年後,滑雪已經根植于一些人的生活中,隆冬時節通往省內各大滑雪場的高速公路上,你會不時看到載著雪板的車輛飛速駛過。滑雪,已經成為時下黑土地上最時尚的運動。

  滑雪場   從屈指可數到百家爭艷

  1994年,中國國際期貨經紀有限公司開始在我省亞布力,投資興建中國第一個國際級滑雪旅遊運動的滑雪場。1998年,由黑龍江省政府、哈爾濱市政府、亞布力風車山莊共同舉辦了首屆中國黑龍江國際滑雪節。在此之前,我省僅有亞布力、烏吉密、大海林、玉泉四家滑雪場,每年接待的滑雪遊客僅幾萬人次。隨著第一屆滑雪節的舉辦,我省滑雪場迅速增至14家,那年冬季的滑雪遊客也達到了破天荒的30萬人次。此後,來我省滑雪的遊客量不斷攀升,從2001年起,我省接待的滑雪遊客數連續三年超百萬人次,2006年達400萬人次,滑雪旅遊收入已佔全省冬季旅遊收入的20%。

  有幸親歷了滑雪節從策劃、創辦到發展的全過程,省旅遊局局長薄喜如接受採訪時表示,十年間,我省陸續建設了龍珠二龍山、吉華、日月峽等一大批旅遊滑雪場。滑雪旅遊佈局從哈爾濱——牡丹江一線四點發展為哈爾濱周邊半徑50公里區域和哈爾濱——牡丹江東部線、哈爾濱——伊春北部線、哈爾濱——佳木斯東北部線和哈爾濱——大興安嶺西北部線,雪道總長度、雪板及纜車總數居全國之首,亞布力、吉華、龍珠二龍山、省體院滑雪基地等滑雪場享譽海內外。

  運動人群   從不見人影到猶如“下餃子”

  茫茫林海,皚皚白雪,蜿蜒起伏的山嶺,冰天雪地中穿著色彩鮮艷的雪服,腳蹬特製的雪鞋,踏上雪板,手握雪杖,自高而下風馳電掣,真是爽極了!

  “1996年,我們在亞布力“幸福大道”上滑雪那會兒,雪道上根本看不到人影,不像現在猶如下餃子一樣。”企鵝滑雪俱樂部劉坤告訴記者,十年來,每到飄雪的日子,有了空閒,他就會邀上朋友坐火車去亞布力滑雪,僅積攢的往返滑雪場的火車票就有一尺多高。如今,像由劉坤這樣愛好滑雪運動的發燒友組成的滑雪俱樂部已達20余家,發展滑雪發燒友上萬人。

  3日,記者來到因銷售滑雪戶外裝備而聞名的“體育用品一條街”——哈市南崗區大成街。在街上最早經銷滑雪裝備的鐵人滑雪用品專營店裏記者看到,前來選購滑雪裝備者以四五十歲的中年人居多。據經營者齊勇介紹,十年前,他的店以經營冰刀為主,那時還不知滑雪服是何物。隨著喜愛滑雪運動的人群不斷壯大,四年前他開始專營滑雪裝備。如今,進店選購滑雪用具的顧客中有幾歲的孩子,還有六七十歲的老人。

  據業內不完全統計,省外有2萬左右滑雪愛好者,每年至少2~3次自帶雪板來黑龍江滑雪,省內約5000名自帶雪板的發燒友年均滑雪10次以上。

  滑雪産業   打破旅遊企業“半年閒”局面

  十年來,黑龍江滑雪旅遊接待人次連年呈兩位數以上增長,累計接待滑雪旅遊者1150萬人次。2006年雪季接待量更是創歷史紀錄,來自60余個國家的400萬人次來黑龍江滑雪,實現旅遊收入22.22億元。

  滑雪旅遊改變了我省旅遊企業冬季“半年閒”的局面。旅遊飯店、旅行社、景區、汽車公司全員上陣,迎接冬季旅遊高潮。據統計,滑雪節期間,哈爾濱的星級酒店入住率高達95%以上,雙休日期間酒店更是一房難求。

  有關人士認為,滑雪有如一根巨大的杠桿,撬動了一系列産業,併為社會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滑雪學校、滑雪影視教材、出版物、滑雪網站、雪具專賣店紛紛在各地出現。

  滑雪運動   “白色旋風”風靡全國

  滑雪被譽為“四大紳士運動”(其他三項是馬術、高爾夫球和網球)中最受歡迎的項目。在人口合計僅1500萬的瑞士與奧地利,每年蜂擁而至的滑雪者過億。中國第一座正規的大型滑雪場——亞布力風車山莊的成功模式引發了滑雪場建設的“雪崩效應”。據有關人士估算,截至2002年年底,全國約有150家滑雪場,中國的滑雪人口也出現爆炸性增長的局面。據估算,2001年至2002年雪季,全國各家滑雪場共接待了100萬人次左右的滑雪者。現在,中國的滑雪者至少是7年前的1000倍。滑雪運動猶如一股強勁的“白色旋風”席捲全國。



  十年來,我省先後接待吉林、遼寧、新疆、四川、北京、內蒙古等地的滑雪旅遊考察團,傳授經驗,提供技術支援,向各地輸送人才。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其他省份滑雪場80%的滑雪教練都來自於黑龍江;與此同時,黑龍江培育和開拓了全國滑雪旅遊基礎市場和高級市場,帶動滑雪發燒友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長。

 
 
編輯:董潔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