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業者北京旅展搶商機
中國臺灣網 | 頻道首頁 | 專題首頁 | 賀函賀電 | 嘉賓講話 | 論壇簡介 | 現場掠影 | 媒體報道 | 學院概況
字號:
徐博東院長的講話

  時間:2006-05-19 14:53    來源:     
 
 

 

臺灣研究院建院一周年工作匯報

 

北京聯大臺研院院長  徐博東

 

 

尊敬的孫亞夫副主任、鬱慕明主席、梁國揚會長、饒穎奇主席、張銘清主任助理、陳啟剛副秘書長、許歷農會長、郭俊次會長、唐樹備主任。

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女士們、朋友們:

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代表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的全體同仁,向各位領導和各位嘉賓撥冗前來出席今天的慶典,表示衷心的感謝!其中特別是風塵仆仆、從遠道而來的港澳臺和大陸外省市的好朋友們,謝謝你們的光臨!

一年前的今天,同樣是春暖花開的時節,在各級領導和朋友們的關懷和支持下,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一年來,我們在明確發展目標、完善基本架構、搭建人才梯隊與學術創新團隊、舉辦學術會議、開展學術交流、狠抓科研以及涉臺宣傳等各個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今天,我願意借此機會,向關心臺灣研究院建設與發展的各位領導和朋友們做一簡要的工作匯報。

一年來,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四件事:

一、制定發展規劃  確立發展目標

臺灣研究院的成立,為我院科研人員加強對臺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更好的平臺,各級領導和朋友們也對我們寄予厚望。但是必須承認,我們的底子很薄,科研隊伍還很年輕,只能說目前還處于艱苦的創業起步階段。如何緊緊抓住當前的發展機遇,力爭在較短的時間內把我院建設成為一個有一定規模和較強科研能力、在海內外有一定知名度的學術研究機構,是我們必須首先明確和解決的問題。為此,在市臺辦、聯合大學黨政領導的指導下和我院顧問、客座教授的積極參與下,在徵求了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的基礎上,我們制定出了《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三年(2005—2008)發展規劃》。確定了我院的總體發展目標,即(一)經過三年的努力,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應建設成為一個“規模適中、結構合理;研教結合、特點突出;充滿活力、人才輩出”的對臺學術研究機構。(二)經過三年的努力,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應建設成為北京市的對臺“學術研究與交流中心;政策和對策研究與咨詢中心;宣傳、教育與培訓中心”,為下一步建設成為國家級的對臺科研基地創造條件、打好基礎。三年發展規劃,明確了我院的定位,確定了研究重點與學科發展方向。

二、完善基本架構  搭建人才梯隊

研究院成立後,我們在既有的基礎上,按照建院規劃,設立和充實了兩岸關係研究所、臺灣經濟研究所、臺灣文化歷史研究所、涉臺事務研究所及信息資料中心,成立了黨支部、院工會和臨時學術委員會,任命了各所的負責人等,加上院辦公室,臺灣研究院組織行政架構的搭建已經初步完成。

為建設學術創新團隊,搭建人才梯隊,建院以來,我們在學校黨政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在現有科研隊伍的基礎上加大了引進人才的力度。到目前為止,臺灣研究院“學術創新團隊”已有教授2人,副教授 3 人,講師 7 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 5 人,碩士學位的5 人,成員分別畢業于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廈門大學等著名高校。我們的科研隊伍雖然還很年輕,但是團隊成員的年齡、學歷、職稱、專業等結構搭配比較合理,成員的專業基礎扎實,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是一支充滿朝氣和希望的科研創新團隊。

三、舉辦學術會議  參加學術交流

開展學術交流是推動臺灣研究院的發展和提高青年學者學術水平的重要途徑。我們不僅自己舉辦各種學術研討會,而且還給科研人員提供機會,鼓勵他們積極參加境內外相關單位舉辦的各種形式、各種規模的學術會議和學術交流活動。一年來,我們開展的學術交流活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有針對性地舉辦各種類型的學術研討會。建院以來,我們先後舉辦了7次較大規模的學術研討會、座談會。其中包括:2005年4月24日在密雲縣優龍度假莊園舉行了題為“《反分裂國家法》出臺後的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5月16日,我院受北京市臺辦委托,召開了“連宋訪問大陸後的兩岸關係走向”學術研討會。7月21日,我院在延慶縣八達嶺溫泉度假村舉辦了 “北京市區縣臺辦主任涉臺事務工作研討會”。10月28日,我院與國防大學防務學院第六期國際問題研討班中來自五大洲的24個國家的34名學員進行了座談交流。11月4日至7日,我院邀請部分研究國際問題的專家赴廣西南寧召開了題為“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的大國關係與臺灣問題”的學術研討會。2005年12月5日舉辦“臺灣縣市長選舉與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2006年1月21日-22日我院邀請部分臺灣問題專家舉行座談會,紀念江澤民《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鬥》講話發表11周年。

其次,積極參加兄弟單位舉辦的各種學術研討會與學術交流活動。據不完全統計,一年來,我院科研人員參加全國各地舉辦的各類學術研討會60余人次。主辦單位涉及全國臺聯、中國社科院臺研所、廈大臺灣研究院、商務部、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全國臺灣研究會、中央編譯局、北京市臺辦、北京市文化局、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所、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民盟中央、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等。研討內容涉及臺灣問題中的兩岸關係、臺灣政局、兩岸經濟、文史、教育、祖國統一、臺灣民情等多個方面。參加這些研討會大大開拓了我院年輕學者的視野,促進了他們在科研方面的成長。

第三,與臺灣學術界的交流越來越密切。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臺灣各界朋友來我院參訪交流絡繹不絕。一年來,到我院參訪交流的臺灣知名人士、專家學者達40多人。另外,我們還接待了多起代表團如中國國民黨青年黨務工作者參訪團、臺灣義守大學教授代表團來我院參訪,並與在京就讀臺生代表舉行中秋聯誼活動等等。另一方面,2005年12月我們與臺北大學、夏潮基金會等單位合作,組織我院研究人員赴臺進行學術交流與實地考察,親身感受臺灣社會的脈動。

第四,積極與國外研究機構及海外華僑華人展開交流。例如,2005年8月15日我們應邀出席了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召開的“紀念世界反法西斯勝利60周年暨全球促進中國和平統一大會”。 2006年2月24日,美國著名智庫——蘭公司的高級研究員柯瑞傑博士及其助理與我院學者就當前中美關係、美臺關係、日臺關係以及兩岸關係等問題廣泛交換了意見。一年來,我們已經接待了來自美國、日本、澳大利亞、英國、新加坡等國的多名政府或民間智庫學者來訪。

四、科研創新、政策建言與涉臺宣傳

科研工作是我院的生命線。據統計,建院一年來,我院科研人員總共在學術期刊、報紙雜志、網絡媒體發表論文與時事評論120余篇(其中包括提交給各種學術研討會的論文與各類調研報告)。2005年,我院承擔的10多項國臺辦、市臺辦、商務部調研課題已經結題並通過驗收,並有多項獲獎。目前,我院現有在研課題10項,包括國家重點社科研究項目、國臺辦、市臺辦以及其它部委課題,各種層次的課題都已發表了相應的前期成果。其中,2005年正式通過專家論證評審,被批準立項的《大國格局變動中的兩岸關係》課題,是我院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十五”規劃重點項目。

我們還積極配合中央對臺宣傳,參與反對和遏制“臺獨”的鬥爭。據不完全統計,一年來,我院科研人員接受境內外各類媒體的採訪,或上電視做專題節目100余次;應邀到外單位作臺情報告10多次;應邀出席中央有關部門各種內部咨詢會議數十次,積極提供政策和對策建言。

建院之初,為及時反映學術界及我院同仁在臺灣研究方面的優秀成果,我們決定把編輯出版係列“臺灣研究文庫”作為我院發展規劃中的長期工程之一。此次,我們按照臺灣政治、經濟、文史、兩岸關係、對外關係與軍事五大係列,選編了五部“論文集”與兩部“大事記”先行推出,作為《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文庫》的第一批成果。我們希望這一工作有助于大陸臺灣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和提高。

另外,建院僅一年的臺灣研究院將從明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將為北京聯合大學的學科建設和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總之,回顧建院一年來的工作,在各位領導和朋友們的關懷與支持下,我們邁出了踏踏實實的一步,初步構建了一支有實力、有活力、朝氣蓬勃的學術團隊,使我們看到了臺灣研究院未來發展的希望。

各位領導,各位嘉賓,臺灣研究院的發展與進步,離不開各位領導和朋友們的支持。衷心希望各位領導和朋友們今後能一如既往,繼續對我院給予關懷、支持和幫助。在此,請允許我代表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的全體同仁再次向你們表示最誠摯的感謝!

    謝謝大家!
 
編輯:system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