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業者北京旅展搶商機
中國臺灣網 | 頻道首頁 | 專題首頁 | 賀函賀電 | 嘉賓講話 | 論壇簡介 | 現場掠影 | 媒體報道 | 學院概況
字號:
張妙弟校長的講話

  時間:2006-05-19 14:53    來源:     
 
 

 

在臺灣研究院建院一周年慶典上的講話

 

北京聯合大學校長  張妙弟

 

尊敬的孫亞夫副主任、鬱慕明主席、梁國揚會長、饒穎奇先生、張銘清主任助理、陳啟剛副秘書長、許歷農會長、郭俊次會長;

尊敬的唐樹備先生、程金中局長、劉宇輝副書記、馬玉萍主任、辛旗副秘書長、周荃董事長、王曉波教授、張麟徵教授、毛鑄倫執行長。

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各位前來採訪的媒體記者,女士們,朋友們:

大家好!

值此春暖花開的四月,我們歡聚在風景如畫的北京香山,慶祝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建院一周年並召開第一屆《北京“臺研論壇”》,我感到十分高興。剛才各位領導、嘉賓的講話使我深受感動,也深受鼓舞,使我們對臺灣研究院的未來發展充滿信心和希望。

去年的今天,在市委、市政府和國臺辦、市臺辦、市教委的大力支持下,我校“臺灣研究所”正式升格為“臺灣研究院”,成為繼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之後,大陸高校成立的第二家臺灣研究院。

經過一年來的努力,臺灣研究院正在初步形成一支年齡、學歷、專業和職稱配置都比較合理的研究梯隊,一批年輕的研究人員正在實踐中成長,並開始嶄露頭角。據不完全統計,近三年來,臺灣研究院研究人員共計出版發表研究報告和論文、專著130多篇(冊),完成國臺辦、教育部、市臺辦等省部級和廳局級研究課題23項;獲得各種獎勵30多項;正在進行的研究課題10項。其中《大國格局變動中的兩岸關係》是2005年國家社科基金“十五”規劃重點項目。同時還要指出,我校是一所年輕的北京市屬地方高校,臺灣研究院的科研成果和學術影響力,也為我校的建設和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在各級領導的關懷和大力支持下,新組建的臺灣研究院無論在人員編制還是在經費投入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觀。國臺辦、市臺辦在多方面對我校臺灣研究院的發展給予了許多具體周詳的指導和支持。為抓住機遇,加快臺灣研究院的建設與發展,我們北京聯合大學高度重視,對臺灣研究院在建設和發展中出現的困難與問題,及時研究解決。從人才引進、用車用房等各個方面,都加大了支持力度。此外,我們還要求學校的各個職能部門積極配合和支持臺灣研究院開展的各項科研工作與學術交流活動。

經過我們的不懈努力,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正在從小到大,從弱變強,不斷發展壯大。不久前,臺灣研究院制定出了今後三年的發展規劃。我們決心再經過三年的努力,把我校臺灣研究院建設成為北京市對臺的一個“研究與交流中心,政策與對策研究和咨詢中心,宣傳、教育與培訓中心”,為首都北京乃至中央的對臺工作做出新的更多的貢獻。

在這里,我要特別對臺灣研究院的同志們說幾句話:臺灣研究院的未來發展寄托在你們身上,各級領導、各界朋友以及北京聯合大學的全體師生對臺灣研究院的發展寄予厚望。我們殷切地期望你們能夠認認真真做學問、扎扎實實搞科研,清醒地認識到自己身上肩負的歷史使命,認真領會中央的對臺方針政策,堅持愛國奉獻的傳統,同心同德,團結奮進,努力為推動祖國的和平統一大業貢獻自己的力量,為北京聯合大學及臺灣研究院的發展添磚加瓦,不辜負各級領導和海峽兩岸各界朋友們的關懷與厚愛。

我想,一個大學的歷史存在于什麼地方呢?除了檔案,除了建築,更存在于人們的記憶之中,並且這種存在比起前兩者更深刻、更生動、更動人心魄。因為每一個師生親歷了學校發展的每一個成功,並為之付出了自己的心血。面對新的發展形勢,我希望與臺灣研究院的同志們一起努力,用我們留存于廣大師生與民眾心中的成就和貢獻繼續書寫北京聯合大學與臺灣研究院的歷史。

作為北京市重點建設的市屬高校,北京聯合大學走過了近30年的歷程,是北京市改革開放以來發展最快、規模最大的市屬高校之一。在此,我要向多年來關心和支持我校和臺灣研究院發展的各位領導和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最後,再一次感謝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和媒體朋友們光臨美麗的香山,共襄此次慶典,預祝第一屆《北京“臺研論壇”》圓滿成功!

謝謝大家!

 
編輯:system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