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 神秘 神妙:巴蜀文化的歷史發展及其特徵
譚繼和(四川省社科院)
巴蜀文化不僅僅指古巴蜀文明,它是指以巴蜀地區為依託、生存和發展于長江上游流域,長達4500年以上,一直到今天還在活躍著的,植根于我們巴蜀人頭腦,而且仍在各方面發生著影響的地域性文化。它是中華文化中有著神秘獨特的始源和神奇神妙歷史發展進程的一支奇葩。它經歷了下列歷史發展階段:
一是古巴蜀文明從始源到初步發展階段。以距今4500年前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成都平原寶墩文化為起點,昭示著巴蜀由古文化的積累已發展到古城文明誕生的時代。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廣漢三星堆文化和成都金沙遺址為代表的十二橋文化,展示了殷周時代巴蜀青銅文明的神奇獨特、不同凡響和巴蜀玉器文明的神聖瑰麗、獨放異彩。成都商業街戰國早期船棺葬和新都馬家大墓的發現,證實了古蜀開明王部族的存在不再是子虛烏有。巴蜀青銅文明史證明巴蜀文化已由古城發展到了古國和古方國時代,進入組成帝國的前夜。如果不是秦國滅巴蜀,成就了秦國完成統一帝國的大業,巴蜀自身也許就會不是虛有帝號而名符其實成為帝國了。古蜀國傳説五祖從蠶叢、柏灌、魚鳧到杜宇、開明,這些不同時代的蜀部族的生息和發展,就植根在考古發現的這些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上,成都平原是長江上游文明的生長點和發展的中心。
巴蜀人對自身文化的源頭有自己的解讀方式:“蜀之為國,肇於人皇,與巴同囿。”巴蜀均是“人皇九囿”之一,正如李學勤先生所説:“蜀文化的源頭,可以上溯到5000年前,甚至肇於人皇,殊未可知。”巴蜀文化不僅可上溯到5000年前的五帝炎黃時代,還可上溯到更前的人皇時代,這是明顯不同於中原文化看法的對於古巴蜀文明神奇神秘面貌起源的文化解讀。巴國和蜀國的古文化都有其自身特點和脈絡。它在古巴文化和古蜀文化由各自分立發展到交融發展,文化性格相反相成、互補互融的長過程中,實現了最廣泛的文化認同,形成巴蜀文化共同體。這個共同體以自己的特異性和牢固性,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區域的“亞文化”中的巴蜀文化圈。
二是秦漢至唐宋時期,巴蜀以“水利蓄殖其國”為特徵的農耕文明進一步發展起來,從此水潤天府,得到了“天府之國”的美譽。從兩漢到唐宋,巴蜀文化達到兩次繁盛發展的高潮時期,蜀學自文翁興學以後得以形成和發展,好些中國第一和世界第一的歷史文化紀錄得以在這一時期創造。在漢代,成都是“五均”大都會之一,唐代是“天下名鎮之冠”。唐宋時被譽為“揚一益二”,是中國數一數二的城市。在當時世界上,也是自東羅馬世界城市衰落以後中國城市一枝獨秀髮展時期的世界歷史都市之一。
三是明清時期市民社會的文化因素增添了活力,有“川味”特點的下層群眾文化和“俗尚遊樂”的休閒文化興盛起來。
四是近現代以來,以農業文明為特徵的巴蜀地域文化,受到近代文明和現代文明的衝擊,在陣痛中邁著蹣跚的步伐進入近代化歷程。在當代現代化歷程中,則留下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存,傳承著悠久的巴蜀文脈,神奇的巴蜀文化的深厚積澱,是今天現代化進程不可多得的歷史優勢。
巴蜀文化的歷史發展,形成巴蜀文化歷代傳承的特色,其神奇神秘的特性引起歷代人們的注意。
首先是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入蜀“採江山之俊勢,觀天下之奇作”,讚嘆巴蜀山水乃“宇宙之絕觀”。後人用“雄、險、幽、秀”四字來品評四川自然景觀如神品一樣的價值。“一盆”巴山蜀水,“萬卷”天府之國,顯示出自然世界無邊的神奇。
其次,對於巴蜀文化世界,杜甫以中原人的文化眼光,看到的山川是新的:“我行山川異,忽在天一方”;看到的習俗是怪殊神秘的:“天路看殊俗,出入異中原”;看到的蜀人也很新奇:“但逢新人民,未卜見故鄉”。直到19世紀法國人古德爾孟進入四川,還認為巴蜀是“絕妙未經開發的舞臺”。在海內外人的眼光裏,巴蜀文化世界是很神秘的。它有下列文化特徵:
一是“仙源在蜀”、“道源在蜀”。古蜀文化的內涵是重仙的文化,這是與中原文化不同的。中原文化重禮化,楚重巫化,巴重鬼化,蜀重仙化,這是不同地域文化想像力和不同地域人的思維方式的體現。從巴蜀考古發現看,三星堆出土的鳥首人身青銅像、人身鳥足像、神鳥神樹形象以及各種鷹頭杜鵑的形象,是蜀人羽化飛仙思想最早的淵源。特別是金沙遺址的太陽神鳥金箔和玉琮上線刻羽人體像,形象地體現了蜀人飛奔太清,追求日月的成仙思想,這同文獻記載的蠶叢、魚鳧“皆得仙道”,杜宇王魂化啼血杜鵑的文化想像正好互相印證。羽化飛仙思想是後來道教的核心。巴蜀是仙源的故鄉,是道教創立的故鄉。
二是“文宗在蜀”、“才女在蜀”。由西漢賦聖司馬相如開其端,繼之者有漢代的“孔子”揚雄,文學革新前驅陳子昂、詩仙李白、千年第一文人蘇軾、明代著述第一人楊升庵、清代函海百科李調元、性靈詩宗之一張問陶,直到現代文化巨人郭沫若、巴金,都是當時的天下第一秀才。至於“蜀女自古多才”則是淩濛初“二拍”裏的評價,他歷數了巴蜀眾多才女。
三是“易學在蜀”。這是宋代理學家程頤説的話。巴蜀有自己的“蜀才易”和“太玄學”承傳,不絕如縷,形成巴蜀易學獨到的特色。
四是“菩薩在蜀”。這是唐人李浦《通泉縣靈鷲佛宇記》一文裏説的故事。這裡借用來説明巴蜀禪宗有自己的特色。禪宗八祖馬祖道一繼六祖慧能之後,提倡“平常心是道”,倡立農禪叢林制度,使慧能創立的禪宗人間化、生活化、社會化,成為人間佛教,實是馬祖為禪宗中國化做出的奠基性貢獻。
第三,心靈世界無盡的神妙,主要是指蜀人在文化心理和思維定勢上有浪漫奇特、仰望星空、富於夢幻的思維傳統,從三星堆人的奇特想像,到李白、蘇軾的豪放與夢幻,再到郭沫若的泛神與浪漫,再到今天巴蜀眾多“非物”遺産的神韻,一直在巴蜀傳承,這也是學術上“蜀學”形成重文學、重今文經學的特徵和思維來源。
神奇的自然世界、神秘的文化世界、神妙的心靈世界,這就是巴蜀文化總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