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地處巴蜀文化圈中心的高水平大學,在115年的辦學歷程中,四川大學植根巴蜀文明沃土,汲取蜀學文化精髓,形成了深厚的人文底蘊和具有巴蜀特質、帶有川大烙印的大學文化和大學精神。我們始終秉承蜀地善于容納的開放胸懷,形成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宏偉氣魄,學校匯眾流同歸,廣納海內外英才,擁有文理工醫等11個學科門類,有46個國家重點學科、35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學科間深度交叉融合,形成了若幹交叉學科領域;引進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17人,從耶魯、哈佛等一流大學引進海外高端人才222人,組建了8個高層次國際科研合作平臺。我們始終秉承蜀人敢為人先的開創精神,形成了“求是創新、追求卓越”的價值理念,作為中國高校並校改革的先鋒,學校首開“強強合並”先河,實現“三強合一”,成為我國學科覆蓋面最廣、辦學規模、質量、效益最好的大學之一,在“全球大學學術排名”中學術綜合得分位列全球高校第 378 位、居中國大陸高校第 8 位;我們始終秉承蜀學厚德載物的人文底蘊,形成了“厚德博學、虛心從善”的崇高境界,學校一直強調全面提升學生的修養、能力和視野,使每個學生有知識更有文化,有智慧更有責任,努力構建具有川大特色的教育,真正把川大建成一所提供精英教育的大學,一所能培養每個人自由全面發展潛質能力的大學,一所能提供給每個學生真正適合自己教育的大學。
作為秉承蜀學淵源的研究型綜合大學,學校更是巴蜀文化創新的重鎮。學校一直充分發揮自身文化底蘊深厚、人文學科實力雄厚的優勢特色,始終把傳承創新巴蜀優秀文化,引領區域文化發展繁榮,作為自己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不容辭的使命。學校曾匯聚了郭沫若、徐中舒、蒙文通、馮漢驥等一大批國學大師,他們對巴蜀古史傳說、民族宗教、歷史考古等領域進行了大量開拓性研究,取得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成果。其中,徐中舒先生撰寫的《巴蜀文化初論》被譽為“巴蜀文化論著的里程碑”,馮漢驥先生開創了川西高原考古發掘研究的先河。目前,在人文社科領域、特別是巴蜀文化研究方面,學校擁有中國古典文獻學、歷史文獻學、專門史、宗教學等12個國家重點學科,為培養巴蜀文化研究高層次人才提供了強有力支撐;人文社科科研經費突破1億元大關,獲得國家及教育部社科重大招標、委托項目13項,特別是獲準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項目《巴蜀全書》,開創了巴蜀文化研究的新局面;在國內較早成立了“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參與了三星堆遺址、三峽古人類遺址等巴蜀考古重大成果的發掘,編撰出版了《中國道教史》、《儒藏》、《蘇軾全集校注》等一大批巴蜀文化典籍;此外,學校博物館館藏4萬余件極具巴蜀民族、民俗文化特色的歷代書畫、藏羌文物、石刻藝術等珍貴文物,被譽為從事巴蜀文化研究的珍貴寶庫。
當前,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文化強國戰略,始終把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作為民族振興和國家發展的重要力量。大學不僅作為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更是思想文化創新的力量之源。今天,我們與光明日報社共同舉辦的高端文化論壇,匯聚了包括學術界、文化界以及新聞界的眾多知名專家、學者,共同圍繞“巴蜀文化與文化強國戰略”這一主題,廣泛交流巴蜀文化研究的前沿成果和發展趨勢,共同思考繼承弘揚巴蜀優秀文化遺產、守護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創新舉措。我們相信,此次論壇上各位專家及同仁們觀點的碰撞、思想的交流和智慧的啟迪,必將有利于進一步提升學校人文學科、特別是巴蜀文化研究水平,必將有利于深入推進巴蜀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和開發,必將為開創四川乃至全國巴蜀文化研究新局面,為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推動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最後,我們衷心希望在座的來賓、代表常到四川大學參觀、指導,對學校改革發展給予一如繼往的關心和支持。再次預祝本次論壇取得圓滿成功!祝各位領導、各位專家會議期間身體健康、工作順利!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