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攜手面對災後重建

時間:2011-07-12 11:02   來源:華夏經緯網

 

巴蜀文化周開幕式

 

 

川臺教育界地震災後教育重建研討會在德陽召開

 

 

交流團在漢旺淩發板房學校與師生活動聯誼

 

 

臺灣教師為災區小朋友做心理輔導

 

  2008年7月14日至21日,在國務院臺辦的指導和支援下,四川省臺辦成功策劃並舉辦了川臺教師“2008巴蜀文化周”活動。來自臺灣中南部的35位大中小學校長、文史類教師以及具有地震災後教育重建經驗的教育界人士和我省25位德陽、綿陽、廣元等地災區學校教師一起參加了活動。

  此次規劃于“5.12”汶川大地震之前的活動,在地震後省臺辦及時調整活動方案,針對四川災後教育重建工作非常緊迫和臺灣教育界希望藉由臺灣“9.21”地震積累的經驗為災區提供教育重建方面協助的新情況,將幫助災區與文化交流有機結合,有針對性地邀請臺灣經歷了“9.21”地震災後教育重建的教師和我省重災區的教師共同參加,突出巴蜀文化和災後教育重建兩大交流主題,突出兩地教師共同參與互動交流,精心設計,舉辦了巴蜀文化講座、巴蜀文化交流會、與災區學校師生聯誼活動、震災後教育重建座談會等,參觀了世界自然文化遺産都江堰、樂山大佛、峨眉山和三星堆、金沙遺址、武侯祠、杜甫草堂等蜀文明古跡,領略了川戲、川菜、川酒、川茶等豐富多彩的蜀文化。歷時一週的時間裏,兩地教師一起感動,彼此鼓勵,攜手面對災後教育重建難題,共同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兩岸文化的一脈相承,加深了解,增進了感情,增強了信心,取得良好成效。

  一次震撼人心的中華民族精神共鳴

  “5.12”地震發生後,臺灣同胞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和關愛。此次交流活動在地震2個月後舉辦,地震災區和抗震救災的情況也是臺灣客人們非常關心的問題。7月16日,在德陽市臺辦的積極配合下,交流團前往德陽市綿竹災區探訪。在綿竹,大家看到的不再是一片瓦礫的淒涼,而是在人們井然有序的忙碌身影中拔地而起的一排排整潔的過渡安置房、開始恢復車水馬龍的街頭和熱鬧的商貿景象;在受災嚴重的漢旺鎮,大家看到人民解放軍對所有危房進行嚴格管理,確保群眾安全;在倒塌的東汽中學校舍前,大家了解了在災難面前用生命和行為詮釋的高尚師德,被譚韆鞦等教師為救學生獻出生命的事跡所感動,被東汽中學校長周德祥在自己的女兒和妻子都遇難的情況下,強忍悲痛,指揮全校師生安全撤離,冒險搶救學校重要文檔的事跡所感動,被無數教師捨己忘我的大義和無畏所感動。臺灣客人們留下了熱淚,真誠地説,地震災害比我們知道得還要嚴重,但災區的管理和恢復比我們想像好很多。雖然過去一直從媒體上在了解消息,但今天身臨其境更為震撼,我們充分感受到中華民族在大災面前空前的凝聚力和不屈不撓、在磨難中奮起的精神,感受到在生死關頭呈現的人性光輝、民族光輝。

  一次彰顯兩岸同胞手足情深的愛心歷程

  “手足情,同胞愛”一直是貫穿活動始終的主旋律。7月16日,交流團來到綿竹漢旺紅星淩法小學。這所在地震中損毀的學校已經由第二炮兵救災部隊捐建成為嶄新的板房學校,孩子們正在成都大學外語學院志願者們的陪伴下學習、生活。交流團的老師們很快融進孩子中間,有的老師與孩子們共同揮毫,寫下“愛心永被,力爭上游”、“架起彩虹橋,友誼傳兩岸”、“兩岸三地情,永結同胞心”以抒心意;有的老師與孩子們一起遊戲,教唱充滿希望的兒歌“螢火蟲”;有的老師引導學生通過繪畫來表達內心的感受。當看到孩子們用“我們心連心在一起”的繪畫訴説心中的堅強和感恩時,臺灣教師非常感動,向學校和孩子們贈送書籍,表達祝福。

  7天的朝夕相處,也是川臺兩地教師心與心交融的過程。參加活動的四川教師剛剛經歷地震創傷,有的失去了自己的孩子,有的失去了學生,有的失去了溫暖的家。臺灣客人們有從“9.21”地震的廢墟中倖存下來的,有長期從事“9.21”地震後心理修復、教育重建工作的。針對這種情況,四川省臺辦在活動安排的細節上都盡可能地為教師們提供互動的機會。川臺兩地教師感同身受,在整個活動中彼此陪伴、疏導,打氣鼓勵,真情相待,坦誠交流。在這種濃濃的“愛”的氛圍中,地震的陰影在減弱,生命的希望在上升,一些教師從剛開始沉默寡言到後來能主動溝通,一些教師感慨地説,愛讓我們在一起,非常感謝臺辦給大家提供了這樣好的交流形式,這種幫助非常直接、非常實在。

  一次為災區教育重建出謀劃策的真誠行動

  為災後教育重建出力,是此次交流活動的重點,臺灣教師們作了充分的準備。7月16日下午,由四川省臺辦主辦、德陽市臺辦和教育局承辦的“川臺地震災後教育重建研討會”在德陽市召開,來自臺灣的校長老師和四川災區教育部門領導、校長和老師共計80余人參加了會議。會上,臺灣教師們結合“9.21”地震災後教育重建的經驗,從校園重建和師生心靈重建兩個方面入手,作了題為“後現代校園重建理論與務實之探討”、“複合式校園重建與社區總體營造規劃”、“2000年臺灣震後學校重建經驗分析”、“南投縣小學校園重建案例探討”、“遊戲治療的理論與實踐”、“災後心靈重建”、“開啟一扇窗,讓‘悲’不再‘傷’”等的發言,提出了很多在校園規劃重建和心理復健上操作性很強的建議。針對災區老師提出的如教師自身的心理問題如何解決、學生恐懼上學不敢進教室怎麼辦等問題,大家進行了熱烈探討,提出了注重生命教育、教師必須首先安頓好自己、彩繪板房學校、繪本教學輔導、建立遊戲輔導室等參考方案。臺灣教師們還將特地編印的《校園重建論壇》、《創意校園規劃與經營》、《以綠建築創建新校園》等資料送給了與會的災區教師。大家認為這種交流非常有借鑒意義,教育重建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不斷地探討,會後川臺兩地教師紛紛互留聯繫方式,希望今後繼續交流。

  為了進一步幫助學校建立遊戲輔導室進行學生心理復建工作,臺中教育大學謝明昆老師第二天一大早就去購買了大量玩具,與交流團成員、什邡洛水中學校長李長露一道前往洛水中學板房教室,佈置遊戲輔導室,培訓輔導教師。李長露校長感激地説,地震奪去了洛水中學90多個孩子的生命,給很多學生心理留下了陰影,通過遊戲的方式進行疏導,我們感到是一個很好的途徑。

  一次徜徉巴蜀文化的文化尋根

  為了發揮中華文化的紐帶作用,省臺辦圍繞巴蜀文化這一主題安排了系列活動。首先,舉辦了巴蜀文化專題講座和交流會。為了讓臺灣朋友對巴蜀文化有一個整體認識,活動邀請四川大學客座教授、巴蜀文化專家袁庭棟舉辦了一場精彩的巴蜀文化講座。從古蜀文明起源到今天的文化演變,袁教授對巴蜀文化開放與相容的特點娓娓道來,激發了客人濃厚的興趣,不斷提出他們感興趣的問題與袁教授探討、交流。其次,開展了具有濃郁巴蜀文化色彩的參訪活動。7月15日,活動在金沙遺址博物館舉行開幕式,悠揚的祭祀音樂引領著客人們穿越古蜀文明的歷史,步入了蜀文化天地。短短幾天時間裏,客人們沉浸于蘇東坡博大的精神世界,漫步三國文化長廊,讚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偉大、樂山大佛的雄偉和峨嵋金頂的壯觀,驚異三星堆遺址的神秘,而四川古老的民風民俗、憨態可掬的大熊貓、精彩的川劇“變臉”以及“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川菜文化更是讓大家流連忘返。交流團團長、臺灣海峽兩岸教育交流促進會秘書長路惠鴻説,2002年我曾到過四川,這次來看到變化很快,有更大的進步和繁榮。巴蜀文化底蘊很厚,從這裡可以感受到中華文化的確博大精深,也正是這樣的文化,讓兩岸同胞能在這次地震中血濃于水。南投縣周進可校長説,都江堰、樂山大佛等等過去都只是在書中讀到,覺得離自己很遙遠,這次親臨此境,感覺非常好,為我們有這樣偉大的祖先自豪。中臺科技大學歷史系主任周誠明教授説,我非常崇拜蘇東坡,這次參觀三蘇祠,收穫很大。蘇東坡面對劣境的曠達之胸襟,不凡之生命精神,來自於巴蜀民風之熏陶,博覽群書之智慧。這種精神,是中華文化的財富,也是我們今天在地震災難中奮鬥、成長的力量。

  7天豐富而緊湊的活動很快結束了,在省臺辦舉辦的歡送晚宴上,雙方教師意猶未盡,依依不捨,希望今後攜手同心,為災區重建加油,為中華文化喝彩,為兩岸未來祝福。正如四川教師李發文即興所賦:“長空有月明兩岸,海峽無浪共一舟”。(四川省臺辦交流處 鄒青)

編輯:劉承思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