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臺灣人看大陸:看川戲、説川話 體味巴蜀文化

時間:2011-07-12 10:50   來源:中新網

  中新網4月19日電 臺灣《旺報》“兩岸徵文”欄目今日刊文《臺灣人看大陸 看川戲 説川話》,作者來自臺北,由看川話版的《讓子彈飛》到自己在大陸做交換生,談及了自己在四川體味正宗四川話的感受,呼籲正視四川話的“深度”及“厚度”,勿讓四川話為基礎的巴蜀文化受到衝擊。

  全文摘編如下:

  看過姜文執導的《讓子彈飛》,除了普通話版外,還有四川話版,川話版的《讓子彈飛》更有韻味。此劇改編自四川著名作家馬識途的小説,劇中的鵝城,便是設定在大陸西南地區。主角之一的陳坤,説起四川話更是活靈活現,據説這位當紅的大陸小生是標準的重慶人。

  憑良心説,重慶人其實很有意思的,常常消遣上海人是喝重慶人的洗澡水長大,重慶的進取強過成都的懶散,聽到臺灣有5個“直轄市”表示不解,因為臺灣全島放大2倍還不如重慶市來得大。

  古人言“樂不思蜀”,但真正對四川這個天府之國的美譽,恐怕是“少不入蜀”或“老不離川”的經典成語。年少者到了四川會沉溺在飲食男女,年老者四川待久了自然無憂無慮,看破世俗紅塵。

  筆者會對四川話感到親切,甚至聽説能力更甚于閩南話,源自於高雄岡山眷村之故。眷村來自大陸的大江南北,但第二代的父執輩普遍都説四川話,倒是很值得研究的課題。長大後我慢慢了解到,恐怕是“川菜”統一了眷村的話語權。對日抗戰期間國民政府遷至重慶,年輕的軍官娶了不少當地的女孩,輾轉至臺灣後這些四川姑娘利用道地的川菜,發揮了“民以食為天”的道理,所謂拿人手短,吃人嘴軟,隔壁的劉媽媽燒了一鍋香辣撲鼻麻婆豆腐,不講幾句川話諂媚一下,恐怕還吃不到。我在臺灣學到四川話的技巧,便是所有發音皆改為三聲,聽久了自然能掌握四川話的韻味。四川話的罵人比起其他方言更能收到威懾效果。

  等到筆者第一次造訪成都,這個號稱中國的巴黎,也想溜幾句四川話,卻被川大的接待學生笑話,戲稱我説得像湖南話,甚至是北京人假冒四川人,總之很不道地。等到川大學生秀出真正的四川話,我才恍然大悟其複雜性,卻體現四川話的深度及厚度。

  大致而言,廣義的大四川人口超過1億,川話若視為流通語言恐怕超越德語和法語,僅次於日語。但四川話似乎也受到官方推動普通話的影響,有逐漸式微之勢。尤甚者,學校也缺乏四川話的方言教學,普通話發音逐漸融入四川話,但四川話的發音卻很難融入普通話的發音,導致年輕人對普通話的曖昧與對四川話的漠視。長期而言,這種社會習慣的累積,恐怕讓以四川話為根基的巴蜀藝術文化,受到衝擊。

編輯:劉承思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