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峨眉山

時間:2011-07-06 10:38   來源:中國臺灣網 

精選看點
 
【峨眉金頂】

  峨眉金頂與峨眉頂峰的萬佛頂相鄰,海拔3079.3米,這里山高雲低,景色壯麗,遊客可在陡峭的舍身岩邊欣賞日出、雲海、佛光、聖燈四大奇景。如果天氣晴朗,還可遠眺數百里外的貢嘎雪峰。金頂地處高寒地帶,遊客須注意防寒,體弱者不宜久留。 佛光、雲海、聖燈,是峨眉金頂的三大自然奇觀。在金頂的睹光臺眺望,臺前白雲平鋪之時,陽光照在雲層上,可見明亮艷麗的七彩光環,通常稱之為“佛光”,據說影入佛光可獲吉祥,故名金頂祥光。雲海是峨眉金頂的另一奇觀。每當晴空萬里時,深谷霧起,彌漫于睹光岩前,越積越厚,一望無涯。峨眉頂部諸峰在茫茫雲海中猶如孤島。如空中無風,雲面似鏡,寂靜無聲,倣佛置身于蓬萊仙境。如遇風起,雲海波濤翻滾,猶如萬馬奔騰,氣勢磅薄,非常壯觀。月黑風清的夜晚,岩下幽谷中有時可以看到一種神秘的聖燈。實際上,聖燈既非來自陰間,又非出于神靈,而是由于大自然中的磷化氫燃燒而產生的。峨眉山以佛教文化和獨到迷人的風光,吸引著四方遊客,把人們帶入那雄秀縹緲的奇妙境界。

【四面十方】

  峨眉山金頂四面十方普賢金像是世界上最高的金佛,也是第一個十方普賢的藝術造型。金佛係銅鑄鎦金工藝造像,通高48米,總重量達660噸,由臺座和十方普賢像組成。其中,臺座高6米,長寬各27米,四面刻有普賢的十種廣大行願,外部採用花崗石浮雕裝飾,十方普賢像重350噸。金佛通高48米代表著阿彌陀佛的48個大願。“十方”一是意喻普賢的十大行願,二是象徵佛教中的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十個方位,喻普賢菩薩以圓滿的無邊願行,廣度十方三世一切眾生。普賢大士的十個頭像分為三層,神態各異,代表了世人的十種心態。

【萬年寺】

  萬年寺是峨眉山的主要寺廟之一,始建于東晉元熙二年(公元420年),當時叫普賢寺,宋代改名為白水普賢寺。明萬歷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建無梁磚殿,第二年竣工,改名為聖壽萬年寺。明代磚殿內宋代鑄造的普賢騎象銅像為鎮寺之寶。這尊銅像通高7.85米,重62噸。萬年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有殿宇五重:山門、彌勒殿、磚殿、巍峨寶殿、大雄寶殿。萬年寺磚殿為我國古代建築一大奇觀,該建築400年來經歷了18次地震,卻安然無恙,被譽為我國古建築史上的奇跡。1986年以後又修復了彌勒殿、般若堂、幽冥鐘亭、鼓樓長廊、山門等,使整座寺院更加雄偉莊嚴。

【清音閣】

  清音閣隱現于牛心嶺下,左黑龍江,右白龍江,兩水合抱,匯合處的峽谷有一黑色巨石,形似牛心,稱牛心石。“黑白二水洗牛心”成為峨眉山著名景觀之一。閣下有雙飛橋,兩橋之間聳立雙飛亭,兩條清澈的溪水從橋下奔流而過,“雙橋清音”為峨眉山勝景。兩溪交匯處有一大石矗立其間,溪水撞擊大石,發出巨響,浪花飛濺,激起陣陣薄霧,陽光下呈現出五彩繽紛的虹影,令人爽心悅目。“雙飛兩虹影,萬古一牛心”詩句概況了此閣特色。清音閣係公元877年(唐僖宗乾符四年)慧通禪師所創建。原名集雲閣,清康熙時重建,改名清音閣。殿宇一排,供奉釋迦、普賢、文殊像三尊。這里山環水繞,溪流有聲,岩壑林泉,清幽絕佳,被譽為峨眉山第一勝景。峨眉山海拔700-3000米,有黑龍江、白龍江穿插其中,河床落差大,構成了眾多的流泉飛瀑、峽谷懸崖。仙峰寺、洪椿坪、清音閣一帶,峰谷高差都在七八百米以上。

【一線天】

  一線天在清音閣西的黑龍江峽谷,兩岸對峙,險如刀削,寬約6米,最窄處僅寬3米,傾崖壁立,直落江底,形勢十分險要。黑龍江棧道一線天,是清音閣景區的泉峽景觀。位于黑龍江上白雲峽內,在清音閣西面1公里。黑龍江源出九老洞下的黑龍潭,經洪椿坪,至清音閣,會白龍江流入峨眉河。在牛心嶺下,沿著黑龍江西行上山,山徑總是在江兩岸縈回紆曲。舊時步行需來回涉水踏石過溪,並在亂石中淌水行走,故這一帶山道俗名“二十四道腳不幹”。後來,景區管理部門已建起數座小橋,整修成一條平坦的水泥遊山道。沿途兩岸瀑布轟鳴,怪石崢嶸,山道隨著溪流峰回路轉,頗有“曲徑通幽”之感。

【洪椿坪】

  洪椿坪地處峨眉山中低部,海拔1100米,始建于明朝,稱千佛庵;清代時重修,因寺前有三棵洪椿古樹而得名,洪椿古樹相傳為唐代所植。這里樹木蔥蘢,清蔭如雲,既無山下之嘈雜,又無山頂之寒冷,空氣清新,環境幽靜,是全山最宜長住避暑處所。抗戰時期,蔣介石就曾在此逗留。

【洗象池】

  洗象池位于峨眉山中部,海拔約2100米,相傳是普賢菩薩洗浴白象的地方。這里山高氣朗,以清絕的月夜景色最為美麗,“象池夜月”為峨眉十景之一。遊客如能在月圓之夜借宿于此,感受將極為獨特。

【報國寺】

  報國寺是峨眉山的門戶,坐落于峨眉山腳下,背靠雄偉的光明山,面對秀巧的鳳凰包,是峨眉山最大的一座寺廟,被稱為峨眉山第一景。原名“會宗堂”,報國寺始建于明代萬歷四十三年(1615),明末毀于大火。清順治十一年(1654)聞達禪師重建,清康熙帝敕名報國寺。匾額為康熙所親書。清嘉慶和光緒時經過兩次擴建,成為四重殿宇和亭臺樓閣俱全的宏大廟宇。寺內殿宇四重,掩映在蒼松翠柏間,還有新建的亭臺樓榭和精巧雅致的花園。報國寺中有三件珍寶,一是七佛殿內永樂十三年(1415年)建造的高2.4米的巨型瓷佛;二是高2.3米、重25噸的大銅鐘;三是高7米、四周鑄刻有4700余尊佛像和華嚴經全文的14層“華嚴銅塔”。銅塔分三段十四級,下段為粗壯的覆缽體,塔身上部為雙重樓閣,中間以巨大塔檐劃分為兩段,上、下各七級。華嚴銅塔兼具我國古代亭臺與佛教建築的特色。其上之雕飾多屬高浮雕,且造型特殊,狀如兩重七層寶塔相疊。在大型金屬建築物中,堪稱首屈一指。是研究我國古代建築、雕刻藝術之珍貴文物。

【伏虎寺】

  伏虎寺是遊人登峨眉山的必經之地,離報國寺很近,始建于唐代,原名神龍堂,後因寺後有山雄峙,橫出寺背,蹲伏如虎,改名伏虎寺。該寺在明末毀于兵火,清初大事擴建,歷時20年,建成13重殿宇的崇隆大廟,重樓復閣,曲折深邃。

【神水閣】

  神水閣一帶,是宗教景點萃集之處。純陽殿建于明萬歷年間,殿前不遠處有普賢石,傳為普賢登山憩息處。附近的千人洞是道教淩虛第七洞天遺跡,十字洞傳為呂純陽劍劃而成。

【峨眉雲海】

  晴空萬里時,白雲從千山萬壑冉冉升起,頃刻,茫茫蒼蒼的雲海,雪白的絨 毯一般平展鋪在地平線上,光潔厚潤,無邊無涯,似在安息、酣睡。有時,地平線上是雲,天空中也是雲,人站在兩層雲之間,極有飄飄欲仙的感受。南宋范成大把雲海稱“兜羅綿世界”(兜羅:梵語,樹名,它所生的絮名兜羅綿),佛家叫作“銀色世界”。在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中,佛家又把“銀色世界”作為峨眉山的代稱,如同五臺山叫“金色世界”,普陀山叫“琉璃世界”,九華山叫“幽冥世界”。山風乍起時,雲海飄散開去,群峰眾嶺變成一座座海中的小島;雲海匯聚過來,千山萬壑被掩藏得無影無蹤。雲海時開時合,恰似“山舞青蛇”,氣象雄偉。風緊時,雲海忽而疾馳、翻滾,忽而飄逸、舒展,似天馬行空,似大海揚波,似雪球滾地。最壯觀的是,偶爾雲海中激起無數蘑菇狀的雲柱,騰空而起,又徐徐散落下來,瞬息化做淡淡的縷縷遊雲。此種蘑菇雲卻極難見到。范成大有詩驚嘆這幻變的雲海:“明朝銀界混一白,咫尺眩轉寒淩兢。天容野色倏開閉,慘淡變化愁天靈。” 

【峨眉日出】

  金頂黎明前的天空是美妙的。東方,墨紫墨紫的太空,天地一色,逐漸地,地平線上天開一線,飄起縷縷紅霞,托著三兩朵金色鑲邊的彩雲,預示著一個輝煌的白晝即將降臨。彩雲下,空曠的紫藍色的天幕上,一剎間,吐出一點紫紅,緩慢上升,逐漸變成小弧、半圓;變成桔紅、金紅;然後微微一個跳躍,拖著一抹瞬息即逝的尾光,一輪圓圓的紅日嵌在天邊。日出,因氣象條件和季節的不同而千姿百態,差異極大。天氣晴朗時,太陽從地平線升起,可觀賞到壯麗日出的全過程;或天邊有雲氣,待見日出時,已是脫離地平線的一輪紅日;或雲層彌漫,則有時僅能看到朝霞、雲海。伴隨著旭日東升,朝霞滿天,萬道金光射向大地,峨眉山宛似從頭至腳逐漸披上金色的大氅,呈現出它全部的秀美身姿。此時此刻,天上地下變成金色的世界,象徵著“早晨是黃金”之意不陟高寒處,安知天地寬。

【萬佛朝宗】

  萬佛頂為峨眉山最高峰,海拔3099米,取名“普賢住處,萬佛圍繞”之意。是峨眉山原始森林生態旅遊區,有萬佛閣、高山杜鵑林、黑熊溝、仙人回頭等景點。萬佛閣高21米,雄偉莊嚴,懸于樓頂的“祝願古鐘”莊重威嚴。萬佛閣撞鐘頗有講究,常撞擊108次:晨暮各敲一次,每次緊敲18次,慢敲18次,不緊不慢再敲18次,如此反復兩次,共108次, 其含義是應全年12個月、24節氣、72氣候(5天為一候),合為108次,象徵一年輪回,天長地久,祈福國泰民安,人間幸福。佛教也有稱擊鐘108次可消除108種煩惱與雜念。萬佛閣撞鐘,是站在峨眉山極巔之上,面對四面十方普賢,用鐘聲叩響極樂世界的大門,傳遞美好的心願。
編輯:趙輝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