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劍門蜀道

時間:2011-07-06 09:40   來源:台灣網

  劍門蜀道屬於劍門蜀道風景區,它是國務院首批批准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位於綿陽、廣元市境內。劍門關距廣元較近,因此,劍門蜀道風景名勝區,主要是指廣元經劍門關、劍閣到綿陽這一線的風景名勝。範圍再擴大一些,則可以把江油、平武的風景名勝也包括在內。是在連綿不斷的秦嶺、巴山、岷山之間,以“蜀道”為主幹的帶狀風景名勝區。 蜀道北起陜西漢中寧強縣,南到四川成都,全長450公里,入川經廣元、劍閣、梓潼、綿陽、德陽等地。沿線地勢險要,山巒疊翠,風光峻麗,關隘眾多,唐代李白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形容。景區範圍廣大,山水林泉等自然景觀豐富,沿蜀道分佈著眾多的名勝古跡,主要有古棧道、三國古戰場遺跡、武則天廟皇澤寺、唐宋石刻千佛岩、劍門關、古驛道翠雲廊、七曲山大廟、李白故里等。

  四川有“四絕”——九寨之奇、峨眉之秀、青城之幽、劍門之險。前三者已成旅遊勝地,惟獨劍門雄關,卻像被人遺忘的角落。但是,它一直是日本以及東南亞遊客的心儀之地,也曾是鳳凰衛視“千禧之旅”尋訪文明之旅的一個驛站,是什麼吸引了人們虔敬的腳步,是什麼使它成為歷史畫卷中凝重的一頁?

  古代川北三條蜀道:金牛道、陰平道和米倉道,最重要的金牛道就是劍門蜀道。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大劍山(劍門山)中段,依崖砌石為門,故名劍門關,並在大小劍山之間架築飛梁閣道,劍閣也因此得名。劍門關峭壁如城墻,獨路如門,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成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古蜀道的咽喉。從鳳州到劍州的110里路段,原有橋閣90000余間,都是在懸崖絕壁上架成,而今已蕩然無存了。只是前些年在古劍門關的遺址上重新修建了一座城關,成為它身後千年古道的一個嶄新標誌。

  劍門關下,就是詩仙李白慨嘆:“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劍門蜀道。這北起西安,南至成都的滄桑古道,曾是中原通往西南的咽喉要道,而處於劍門蜀道中心,位於四川廣元的這劍門關,乃“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兵家必爭之地,凡有志於蜀中稱王者,必先攻下這個天險。“打下劍門關,猶如得四川”,從三國孔明建關設尉起,劍門關就是一個異常雄險的古戰場。橫亙在蜀道上的劍門關,是一座座綿延百里的礫岩山峰,所謂“劍門無寸土”就是指劍門那寸草不長的特大礫岩,從正面看,這石壁恰似銅墻鐵壁的天然城郭,把自秦嶺而來的千里群山橫阻於此,也阻斷了自中原而來的步履;從側面看,則如排天巨浪,洶湧澎湃;從背面看,像一群飛馳的駿馬,讓一切來犯者望而生畏。

  這雄險的關隘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造。古代的四川盆地是一個內海,在白堊紀地殼運動中海水下跌,海底石隆起,形成了堅硬的礫岩山體,這山體有七十二峰,峰峰像劍,大小劍山兩山對峙,狀似一道門,故稱劍門。劍門蜀道就從門縫中蜿蜒穿過。   三國時期,孔明北伐中原時路經此地,見地形易守難攻,便在此建關,劍門關由此而來。今在劍門關,還可見峽谷關口上有飛梁閣道,這是為送軍需而修;而三國關樓則氣勢雄偉,上有三層箭樓,飛檐翹角上懸有金鐸,鋃鐺聲響,晝夜不息。現在的古關樓是1989年重建的。

  劍門關上的七十二峰見證了千百年來的血雨腥風。歷史上沒有任何兵家從正面攻下劍門關,唯有1935年紅軍在李先念指揮下,強渡嘉陵江,迂迴後關門,奇襲營盤嘴,攻克劍門關。在數不清的戰役中,三國姜維鎮守劍門關的故事流傳千古,當時蜀漢大將軍姜維僅以三萬人馬拒魏國鄧艾十萬大軍于關外。由於《三國演義》在日本等東南亞國家深入人心,“劍門關”便成為人們千里迢迢,緬懷歷史的勝地。

編輯:趙輝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