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歷史上的元宵節是個啥樣子?

  時間:2011-02-17 09:26    來源:中國文化報     
 
 

  如果說大年是一臺全民參與的民俗大戲,正月十五元宵節,就是這部大戲的壓軸節目。元宵是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一年明月打頭圓”,故稱“元夕”“元夜”,道教稱元宵節為上元節,還將它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元節”,上元節是天官賜福的節日。元宵典型的節俗是燈會,因此元宵又被稱為“燈節”。

  元宵節起源說法不一,一般來說它有兩個源頭,一是中國本土的正月上旬的祭祀傳統,漢武帝在正月上辛日,到甘泉寺燃燈祭祀太一神,燈火徹夜不熄,這種習俗後來移到正月十五。另外一個源頭跟佛教有關,西域摩揭陀國每年十二月底(相當于中國的正月十五),要在城內做燃燈法會,紀念佛祖。隨著漢明帝迎經白馬寺,佛教合法進入中土,正月十五燃燈表佛的習俗也逐漸為人們所習用。燈彩有很好的視覺效果,對于營造節日氣氛來說,它與春節的爆竹有異曲同工之妙。

  元宵燈會的興盛從隋唐開始,歷代相沿。隋煬帝楊廣是一個愛熱鬧的人,每年元宵他都要在都城洛陽舉行盛大的燈會,招待外國使者,以誇耀中國的富庶。唐朝是一個氣象萬千的時代,元宵張燈風氣更盛。80尺高的百枝燈樹,豎立高山之上,百里都能見到。

  唐朝皇帝為了舉國同樂,將以前正月十五一夜的燈會,延長到三夜,規定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官家放假三日,為了人們通宵觀燈遊賞,節日期間取消平時的宵禁,即所謂“金吾不禁”。唐初詩人蘇味道在《正月十五夜》詩序中說:“京城正月望日,盛飾燈火之會,金吾馳禁,貴戚及下里工賈,無不夜遊。” 宋朝城市生活進一步發展,元宵燈火更為興盛。帝王為了粉飾太平,元宵節親登禦樓宴飲觀燈,“山樓上下,燈燭有數十萬盞”(《東京夢華錄》卷六),張燈的時間也由三夜擴展到五夜。

  宋元易代之後,元宵依然傳承,不過燈節如其他聚眾娛樂的節日一樣受到限制。明代全面復興宋制,元宵放燈節俗在永樂年間延至十天,從正月十一開始,京城百官放假十日。民間觀燈時間各地不一,一般三夜、五夜、十夜不等。江南才子唐寅《元宵》一詩,寫出了元宵燈月相映之妙,“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繞月下月如銀。”

  明代中期以後城市經濟有較大的發展,作為市井生活重彩的元宵節更加熱鬧。北方以京城為代表,唐宋時期的京城燈會一般三夜、五夜,明朝永樂年間延至十天,京城百官放假十日。正月八日至十八日,在東華門外,形成燈市,遊客絡繹不絕,熱鬧非凡。明代燈市十六更盛,婦女身著白綾衫,結伴夜遊,名為“走橋”,也稱“走百病”。人們到各城門偷摸門釘,以祈子嗣,名為“摸門釘兒”。太平鼓徹夜喧鬧,有跳百索的、有猜謎語的,不分男女聚觀遊樂。京郊鄉村人在十一日至十六日,用秫稈布置燈陣,稱為“黃河九曲燈”。十三日,各家用小盞108枚,夜晚點亮後,遍置井、灶、門、戶、砧石之間,稱為“散燈”。直到今天,北京房山人還保持元宵散燈花民俗。散燈花是有講究的,按照先從正房里屋到外屋,然後到院子里,再到院外的順序散燈花。在屋里時緊貼牆根,約一尺放一個燈花,到院里後燈花的距離遠一些,沿著院子東、北、西、南的順序散到院子大門外的路上,直到燈花撒完為止。過去人們認為散燈花可以驅災避邪,現在年輕人散燈花的很少了,一些老年人還沿襲著散燈花的習俗。

  明代南方元宵燈會同樣熱鬧,福建人尤其重視燈會,明人謝肇淛說:“天下上元燈燭之盛,無逾閩中者。”閩方言以燈為丁,每添設一燈,則俗稱為“添丁”。有人自十一夜開始燃燈,至十三日晚,則家家燈火,光照如同白晝。福建元宵節如同京師有十夜燈會,富人家庭的婦女乘轎出行,貧者步行,從數橋上經過,謂之“轉三橋”。浙江杭州亦是明代元宵燈會繁盛之區,杭州正月十五前後張燈五夜,燈市節前即開,出售各色華燈,難以枚舉。

  元宵節時,好事者或為藏頭詩句,任人商揣,謂之猜燈。或祭賽神廟,則有社火鰲山,臺閣戲劇,滾燈煙火,無論通衢委巷,星布珠懸,皎如白日。清代的元宵燈市依舊熱鬧,只是張燈的時間有所減少,一般為五夜,十五日為正燈。北京元宵節的燈火以東四牌樓及地安門為最盛,其次是工部、兵部,東安門、新街口、西四牌樓“亦稍有可觀”。花燈以紗絹、玻璃制作,上繪古今故事,“以資玩賞”。冰燈是清代的特殊燈品,由滿人自關外帶來。這些冰燈“華而不侈,樸而不俗”,極具觀賞性。

  清代南方元宵燈會依然興盛,以蘇州為最。蘇州燈市出售的各色花燈,“精奇百出”。元宵節時,蘇州人會用松枝竹葉在通衢扎棚,白天懸彩,晚上燃燈,“燈彩遍張,不見天日”。除街道張燈結彩外,家戶店鋪、神祠會館都燃燈慶祝,平民人家在中堂點燃兩根大蠟燭,安排宴席,互相觀賞。遊人以看燈為名,結伴閒遊,通宵不絕。

  元宵的聲響與色彩共同烘托著元宵節日的氣氛。元宵的月亮悄然俯視著人間的燈火。元宵的熱鬧吸引著鄉村、城市的居民,他們紛紛走出家門,看戲、逛燈、猜燈謎,走百病、鬧夜,連平日隱藏深閨的女子這時也有了難得的出遊機會。“男婦嬉遊”是元宵節獨特的人文景觀。

  司馬光是有名的禮法之士,他的夫人在元宵夜打扮著準備出門看燈,司馬光說:“家中點燈,何必出看?”夫人回答說:“兼欲看遊人。”司馬光說:“某是鬼耶?!”“看人”,的確是宋明以後傳統社會中少見的機會,平時限制在各自的封閉時空中的人們,是難得有聚會的日子。正月元宵是一年中唯一的“狂歡節”,人們在這一階段打破日常的秩序的約束,實現著本性的感官的愉悅。人們祈求婚姻的美滿、子嗣綿延、身體的康健與年歲的豐收。有人說元宵是中國古代的情人節,似乎有幾分道理。(蕭 放)

 
編輯:劉瑩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