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平東塔

時間:2010-08-12 13:34   來源:廣西日報

  桂平市東面的潯江岸畔,挺立著一座古塔,名曰東塔。它是廣西現存最高的古塔。

  東塔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由知縣劉萬安倡議建立。建成二層之後,劉萬安病故,百姓們懷念他建塔功績和施行善政,于東塔旁立“遺愛碑”作紀念。崇禎年間,由御史與李仲熊、知府葛元政將塔建至力級。從初建塔至今,風雨滄桑,已歷400多年。

  古人為何建東塔?有三説。一因塔形下圓而上尖,形狀似筆,人們稱塔為文筆。東塔建於潯江之畔,寓意是將文筆飽蘸潯江之水,譜寫桂平燦爛輝煌的文化和詩篇。另一説,桂平是個竹筏之地,黔鬱雙江環繞城郭,相匯之水滾滾東流,竹筏極易被洪水沖走。建立東塔,像竹竿插住竹筏,使洪水無法沖走。這反映了人們的美好願望。再一説是求得四峰並峙,相互輝映。整個桂平市山峰林立,南有白石雙峰,西有西山、馬驪,北有紫荊、五指,唯獨東方缺少屏障和高峰,在東面建立東塔,讓塔尖直衝雲霄,與群峰相對,達到四方平衡。

  廣西境內與東塔同時興建的古塔,很多已坍塌不存,而東塔建立後,歷經地震的搖撼,雷電的襲擊,風雨的蕩滌卻巋然不動,是何奧秘?原來東塔極為雄偉堅實,全塔採用磚木結構,基底用每塊數百斤重的基石深砌至石層,基礎無比堅固。墻垣堅厚,底徑12米,墻厚4米,塔高50米,八面空心錐形,有門進出,每層均有通風之孔,每級的填心拱門漆以銀珠,八角用銅絲串吊風鈴,塔尖用千多斤重的銅葫蘆罩頂,起著防雷避電襲擊作用。

  東塔四週的水光山色,景致天然。遠處,西山飄來松濤茶香;近處,潯江似碧玉羅帶,環繞塔旁。對岸的賓山,濃郁蔽日,充滿生機。而最令人神往的奇景是東塔回瀾。東塔回瀾是潯州八景之一。此景最妙處是四季有別,早晚不同。冬春晴天,早上旭日東昇,塔影橫跨潯江,襯著緩流層疊的波浪,塔身上尖下圓,八面棱角光照不同,斜影返照對岸賓山的濃陰,這時陽光微紅,水色銀白,濃樹綠蔭迴環起伏,便天然地形成五顏六色的百褶裙,時聚時散,在江水浮動,蔚為奇觀。夏日,江水暴漲,塔的上游是銅鼓灘,牙石作聲,漩渦倒轉,驚濤回蕩,長達數裏,把東塔在潯江江中的倒影分為幾節,浮游江面,浪高處依稀可見塔尖,銅葫蘆也時隱時現,隱多於現。別具一番奇異景象。秋日,和風日麗,晚霞夕陽斜照東塔,倒影返照潯江,波浪時起時伏,呈現著各種不同的變化。一忽兒塔影像九節鋼鞭,時斷時邊;一忽兒又像弧形彎子,酷彎子射月。(陳立雄)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