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族

時間:2010-08-12 14:37   來源:廣西民族博物館

  自稱“冷”或“謹”,他稱“布謹”、“姆佬”、“木佬”等。形成于明代。其先民源於中國南方古代百越族群,與壯侗語諸民族有著密切的聯繫,是廣西土著民族,主要分佈在羅城仫佬族自治縣。

  仫佬族以農業和採煤為主,善種水稻,聚族而居。民居多為磚瓦頂的矮樓建築,最突出的特點是以地爐取暖做飯。因為仫佬山鄉盛産無煙煤,所以使用地爐非常普遍 。地爐建在堂屋內大門兩側或廚房裏 ,先在地上挖個坑,在坑內用磚砌好爐子,爐子旁邊安放一隻大水壇,除了爐門和壇口外,其他地方都用泥填平。這樣,地爐一天到晚都不熄滅,水壇中也總有熱水,不僅隨時可以架鍋做飯,也使堂屋顯得舒適溫暖。逢年過節 ,家人親友圍著地爐吃“火鍋”,其樂融融 。仫佬族青年男女一般實行自由戀愛,八月十五的走坡節就是他們相識、相戀的最好機會。在走坡節上,他們盛裝結伴,在集市上尋找夥伴,以歌為媒,一問一答,然後互贈信物,定下終身。仫佬族崇尚青色,多著青色服飾,其服飾素雅大方,一般只在衣袖、褲腳上用小條的刺繡點綴。清朝時仫佬族婦女還普遍穿筒裙,而現在多穿大襟衣和長褲,男子服飾則一律是對襟短衣。仫佬族穿著中最有特點的是婦女穿的尖頭鞋,鞋面繡有花紋,精工細作,非常漂亮;青年男子喜歡戴一種形狀像碗的帽子,當地人稱之為“碗帽”。如今仫佬族服飾已與漢族類同,只有特殊場合才穿民族服裝。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