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名吃特味地羊 此羊非彼羊

時間:2010-08-12 18:32   來源:廣西旅遊線上

特味地羊

  特味地羊是桂林最著名的菜肴之一,乍看菜名你可別以為是一道羊肉風味大餐,此羊非彼羊,其實這特味地羊吃的是狗肉。

  “地羊”,狗的別名。食狗肉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周禮天官》雲:“凡王之饋,食用六谷,膳用六牲......”“六牲”就是指馬、牛、羊、豬、狗、雞。春秋戰國時期的燕市、邯鄲、大梁、朝歌等地都有賣狗肉的。在古代,俄國各地烹飪狗肉的方法都各不相同。《食經》中有製作狗肉的方法;明代有“壇子狗肉”、“烹犬”等食法;到清代食法就更多。據本草綱目記載:“狗肉能按五臟,輕身益氣,益腎,補胃,暖腰膝,壯氣力,補五癆七傷,補血脈,實下焦”等是人們冬令補身佳品。

  桂林人對狗肉可謂情有獨鍾,就像北京人喜歡吃烤鴨、天津人離不開狗不理包子一樣。

  這道特味地羊選料考究,製作精細,成菜色澤鮮艷,香氣濃郁,口味極佳,肉質穌爛,在全國眾多的狗肉佳肴中獨樹一幟。其製作過程從選狗、宰殺、烹制到食用,都有一套嚴格的程式。

  先説選狗,以其毛色論優劣,順序為:一黃二白三花四黑。狗的重量在10公斤左右為宜,此時狗肉質細嫩。另外在桂林吃狗肉一般要到霜降過後才行,這時的狗體壯膘肥肉美,是吃狗肉的好季節。

  再説宰狗。桂林殺狗之法,是以木棒敲擊狗鼻使之倒地,然後趁其昏迷時放血刮毛,再用幹稻草燒盡細微狗毛,而不需剝皮。燒毛時,必須把握火候,太猛則爆皮,太小則除不盡毛根。燎盡洗凈之後,再將狗開膛取五臟。若五臟取得完好,不般不用水沖洗腹腔,以保持風味鮮美。剁狗肉時,要刀刀均勻,塊塊見皮。

  至於烹制,就是把狗肉切成小塊後,入沸水略焯,取出洗凈血污,放入大砂鍋內,加薑片、八角、水,用大火煮一個小時,在加酒、鹽、醬油。用小火燜煮,至狗肉塊穌爛時,將搗碎的豆腐乳放入,再略悶五六分鐘,至狗肉穌爛即成。

  用餐時,數人圍坐一桌,將用砂鍋煮好的特味地羊放在炭火爐上。正宗狗肉就得有正宗的吃法,否則正宗的也弄成不正宗了。火不能很大,這樣會使鍋中狗肉很快就焦鍋,甚至出現一股苦焦氣味。同時吃特味地羊不是挑肥撿瘦,主要是品嘗原味,在用餐時用一個小鐵鍋,一把小鏟子,燃燒著細小的炭火,邊吃邊翻動,撒少量胡椒,狗肉就在鍋中跳動,等到鍋內已有油出現時,就把它鏟出來用碗裝好,千萬不能使狗肉炸焦,待狗肉吃了四分之三時,餘下的鏟到鍋一邊,然後再將豆腐酸菜倒入鍋中,把鏟出的油施拌,待熱透後,加上二、三小塊腐乳,其味道極佳,狗肉膩氣也被解掉,再來吃那殘余狗肉,那就更過癮了,最後放上桂林米粉拌上,三者合攪,成了綜合美食味,使您吃了還想吃。

  俗話説得好:“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聞到狗肉香,神仙也跳墻”在桂林,狗肉已榮登大雅之堂,也吸引了眾多的美食家前來品嘗。有人品嘗後欣然提筆:“地羊(指狗肉)引出酒中仙,特味招來雲外客。”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