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崑崙關下兩岸懷先烈 “情係八桂”感受民族魂(圖)

時間:2010-09-06 08:40   來源:台灣網

 

  參加“情係八桂-兩岸文化聯誼行”活動的嘉賓今天來到崑崙關戰役舊址悼念先烈。圖為兩岸嘉賓在紀念牌坊前敬獻菊花。(台灣網 張弛 攝)

 

 

  參加“情係八桂-兩岸文化聯誼行”活動的嘉賓今天來到崑崙關戰役舊址悼念先烈。圖為兩岸嘉賓在戰役陣亡戰士紀念塔前合影留念。(台灣網 張弛 攝)

  台灣網8月18日南寧消息  8月17日,“情係八桂——兩岸文化聯誼行”活動進入第二天,海峽兩岸約150位文化界人士同赴南寧東北的崑崙關戰役舊址進行參觀憑吊。71年前,中國抗日軍隊在崑崙關與日本侵略軍進行殊死決戰,取得了聞名中外的崑崙關大捷。

 

參加“情係八桂-兩岸文化聯誼行”活動的臺灣嘉賓團團長張京育接受採訪。(台灣網 蕪同 攝)

 

 

崑崙關博物館內中國軍隊向日軍進攻場景的模擬。(台灣網 蕪同 攝)

  菊花寄深情 同悼英烈魂

  一樹桃花慘澹紅,友關阻塞驛樓空。

  倭師幾處留殘壘,漢幟依然卷大風。

  這是國歌的詞作者田漢先生1940年在崑崙關前寫下的詩句。

  崑崙關屹立在南寧市東北部的大明山余脈、南寧市興寧區與賓陽縣交界處的暗探山與領兵山的隘口上,1939年冬發生的崑崙關戰役是中國軍民抗擊日本侵略軍的一場慘烈的攻堅大捷,成為與平型關戰役、臺兒莊大戰同享盛譽的中華民族偉大的抗戰名篇。

  17日清晨,參加“情係八桂”活動的兩岸文化界人士來到崑崙關戰役遺址前,向為國捐軀的先烈們致敬。在紀念牌坊下,兩岸文化界人士肅穆地向英烈們獻上一枝枝黃菊花。

  蔥蘢草木掩蓋了71年前的沙場焦土和沉戈,唯有關山上陣亡將士墓園聳立的穆穆豐碑,默默訴説一段國難家仇。嘉賓們在烈士浴血奮戰的崑崙關遺址聽講解員講述那段歷史。

  71年前,為了粉碎日本侵略軍切斷我國最後一條國際援助生命線的罪惡陰謀,中國調集近30萬軍隊,與已經部署和正在增援的10多萬日軍進行桂南會戰,其中最主要、最關鍵的是崑崙關戰役,即以第五軍為主力,向盤踞在崑崙關及其周圍十數個高地發起反攻,同仇敵愾,浴血拼戰,歷時14天,終於在1939年12月31日中午攻下崑崙關及其東、西、北三面高地,全殲包括有 “鋼軍”稱號的日軍坂垣第五師團少將旅團長中村正雄在內的日軍4000多人,取得了中國軍隊攻堅作戰的重大勝利,中國軍民為此也付出了15000多人犧牲的巨大代價。

  當年的中國陸軍第五軍軍長杜聿明在奪回崑崙關後賦詩一首:

  北海風迷騎士道,崑崙月葬大和魂。

  扶桑萬里櫻花節,夜雨千家數淚痕。

  來自臺灣的嘉賓中,許多人早就從課堂或書本中知道了崑崙關戰役的歷史,如今站在崑崙關戰役舊址前,紛紛留影紀念,凝視英烈們忠骨所埋之處,久久不願離去。

 

崑崙關戰役勝利紀念牌坊,建於1944年。(台灣網 蕪同 攝)

 

 

臺灣嘉賓在崑崙關博物館內聽取講解。(台灣網 蕪同 攝)

  雨後復斜陽,關山陣陣蒼

  離開了崑崙關戰役勝利紀念牌坊,兩岸嘉賓來到了崑崙關戰役博物館。崑崙關戰役博物館于2008年12月18日建成,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崑崙關戰役時任第200師師長戴安瀾將軍的長子戴復東設計。博物館全面展示了1939年12月中國軍民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取得震驚中外的崑崙關大捷的戰鬥場景。博物館分為序廳、浴血崑崙廳、支前廳、緬懷廳4個展廳。

  在博物館內,真實地還原和再現了71年前中國軍隊在崑崙關戰役中浴血奮戰,打擊日本侵略軍的情景。這裡既有當年中國軍隊的作戰的圖片、實物,也有從戰場上繳獲的日軍軍刀、裝備;還有一處利用聲光電模擬當時戰場戰況的實景。兩岸的文化界人士聽著講解員的介紹,仿佛被帶回到了71年前的戰場,看見在崑崙關戰壕裏,中國軍隊將士們拉響手雷,扣響機關槍,揮舞手中大砍刀,向著侵略者衝殺,捍衛國家尊嚴和民族精神的中國魂。

  臺灣華視文教基金董事長周蓉生先生,是臺灣退役中將,周蓉生看完展覽內容後稱讚道:大陸方面對於中國軍隊抗日的光榮戰功和歷史比較重視,博物館展示的內容都是客觀的歷史資料,看完這些資料大家在心裏對這場戰役有了一個公正的評價,這一點很可貴。

  崑崙關戰場上的鼓角聲已平息,仙女山陣地的血雨腥風也已成為遙遠的過去,每當傍晚夕陽仍日復一日的把崑崙關染成一片金黃,見證歲月的邕江水也依舊靜靜地流淌。但1939年冬的崑崙關戰役卻在中華民族記憶中永不能忘。她體現了中華民族在抵禦外侮時不屈的精神,她是中華民族之魂,也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站在博物館前,背對著崑崙關,來自臺灣的周蓉生老將軍感慨地説:“崑崙關大捷也説明,中華民族只要團結起來一致對外,就一定能取得勝利”。

 

來自臺灣的退役將領周蓉生在崑崙關戰役舊址留影。(台灣網 蕪同 攝)

  雄關漫道真如鐵 而今邁步從頭越

  崑崙關戰役博物館建成後,來自海峽兩岸的憑吊者就絡繹不絕。人們在回顧歷史的同時,也在思考未來。

  參加“情係八桂”活動的臺灣退役中將周蓉生先生説,抗戰勝利得益於將士們同仇敵愾,無論是國民黨還是共産黨,槍口一致對外,才能最終打退日本侵略者。“歷史留給我們的經驗,值得兩岸中國人共同銘記。”

  擔任“情係八桂——兩岸文化聯誼行”臺灣嘉賓團團長、前“陸委會主委”的張京育在崑崙關戰役博物館接受採訪時表示,崑崙關大捷的歷史證明,中國只有團結才能有力量。中華民族只有和平、強盛,才能為世界作出較大貢獻。

  在2009年12月,紀念崑崙關戰役勝利70週年時,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革中央主席周鐵農説,今天重新回顧歷史,就是要牢記歷史、珍惜和平、開創未來,進一步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進一步加強海峽兩岸的溝通和交流,匯集海內外各界人士的力量,為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而努力奮鬥。(台灣網 蕪同)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