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兩岸文化界在桂考察心得:文化是共有基因

時間:2010-08-31 11:17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連綿的蔗田間突起三三兩兩美人般修長秀美的小山,白雲倒挂山後襯出稻田的青翠,如畫的田園讓人記住了“桂林山水甲天下,廣西處處是桂林”這句話。8月16日至23日,“情係八桂兩岸文化聯誼行”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展開,走過邕江、柳江、漓江,探訪博物館、書院、瑤寨,兩岸文化界人士一路行來一路討論,各自提出對文化建設的觀察與思考。臺灣“中廣”的高惠宇女士説:“文化有比經濟更強大的力量。”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的馬紅英女士説:“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共有基因。”

  桂劇劉三姐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臺灣文化界人士對壯錦、瑤繡、繡球等嘖嘖稱道。作為東道主,馬紅英認真地問:“你們真的喜歡嗎?這些工藝其實真的都是一流的,壯錦與宋錦、蜀錦、雲錦一起並稱中國四大名錦。但我們這些工藝品如何走出去,讓外面的人真能看懂它們,喜歡它們,我們最想聽到臺灣同行的意見。”

  入夜的南寧,清朝古建新會書院裏,匾額高古,梁柱森然,一場廣西地方戲精粹晚會展示了廣西傳統文化的另一種風情。壯劇、邕劇、桂劇,或活潑或幽默或懷抱絕技,令人感慨這樣的藝術如果不傳承下去就大大可惜了。廣西桂劇團團長龍倩接受記者採訪時説:“我想全國的地方戲都面臨著同樣的困境,沒有觀眾,後繼無人,沒有錢,有的劇種普及程度高一些還好,桂劇是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但現在要傳承下去,遇到了很大的坎。”

  龍倩一路走來都在説桂劇,還找到了桂劇與臺灣的淵源。桂劇在清朝時很長一段時間都是鄉下的草臺班子錶演,難登大雅之堂。甲午戰敗後,清政府割讓臺灣,時任署理臺灣巡撫的唐景崧逃回大陸,承受著欺蒙臺灣民眾、陷國土于倭寇的罵名。他自此隱居桂林,以研究改造桂劇為寄託,提升了桂劇的藝術品位。

  “到廣西來都要看一看《印象劉三姐》,其實桂劇像劉三姐一樣,也是廣西的文化品牌。但我們應該怎樣推廣桂劇呢?”龍倩向臺灣文化界人士提出了問題。

  “要用現代手段推廣桂劇,比如電視打擂賽;要推出桂劇明星,就像梅蘭芳這樣的名角支撐了京劇一樣;要打造桂劇的精品,比如上世紀50年代就在全國拿大獎的桂劇《拾玉鐲》,還要有一句叫得響的推廣桂劇的口號……”臺灣世新大學副教授張依依為桂劇開講。

  漓江的遊船上,關於桂劇的討論一直繼續,而且誕生了一個新的口號:印象劉三姐,桂劇《拾玉鐲》。

  大歌八部合音

  少數民族都是以歌舞相伴的民族,會説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兩岸莫不如此。23日的研討會上,廣西藝術學院教授楊秀昭先登場介紹廣西民族歌謠:“廣西各民族都認為飯養身,歌養心。”楊教授邊講解,臺上的少數民族姑娘小夥邊示範。當侗族多聲部民歌響起,雖然聽不懂唱詞,但聽得清其中的蟬鳴、水流、鳥叫,聽得懂風吹過竹葉的清涼與香氣,雖然沒有伴奏,沒有煽情的詞句,但姑娘們模倣自然之聲的天賦歌喉征服了全場。

  臺北藝術大學教授吳榮順就把他介紹的布農人的八部音合唱稱為“天籟合音”,這首布農人世世代代用於祈禱小米豐收的無字歌謠,已經成為洗滌現代人心靈的靈藥。布農歌手也走上了講臺,沒有化粧,沒有飾品,簡單民族圖案的布衣布裙,10個人手交叉在背後拉成圓圈,面面相對,一音既出,其他人在各自的聲部中相隨,于和諧中起承轉合,于高低中渾成一體。歌手們眼神專注、皮膚黝黑,表情堅毅到木訥,沒有任何舞蹈動作和聲光電的烘托,卻緊緊扣住臺下人的眼睛和耳朵。原來藝術不只是漂亮,他們的聲音來自小米田的質樸,只有保持這種質樸,原汁原味地展示這種質樸,才能打動人心。

  民歌怎麼唱最好聽?就像八部合音一樣,最質樸地唱。

  靈渠大龍峒

  桂林市興安縣境內的靈渠,是秦始皇時期修建的人工運河,有“北有長城、南有靈渠”的美譽。泛舟靈渠,渠畔古樹濃蔭,鄉人洗衣濯足,民居樸素。“這麼美的地方,可惜遊客設施太少了。”有人為靈渠抱不平。但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李乾朗在座談會上提出忠告:開發一地的旅遊是一個整體的社區再造方案,並不是單純修飯店、建商場、招攬遊客,有些旅遊名城已經滿街都是店舖、咖啡館,把山水市場化,這是短視的做法。而整個社區再造不光是為遊客設計的,也要提升社區人的生活品質,不要因為遊客而干擾了他們的生活。這樣他們才會更愛自己的居住地,對遊客也更友善。

  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榮譽教授辛晚教在研討會上分析了臺北大龍峒文化園區的規劃案例。大龍峒是臺北市的一個老街區,但卻集中了保安宮、孔廟和有100多年曆史的“大龍國小”等一批有價值的建築,大龍峒文化園區把園區內的老建築視為互為依存的整體關係,在這個街區統一規劃保護,形成了一個重要的文化生態環境。

  辛教授説:“任何文明的民族莫不珍惜他的歷史文化,保存他的歷史記憶,而遺址、舊有建築、器物、民俗、傳統藝術皆是以往歷史、文化、藝術的真實載體,保存這些載體就是珍惜歷史文化記憶,缺乏這些載體,即成為失憶的民族。”

  “兩岸都意識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珍貴,都在做研究保護工作,我的夢想是兩岸合力來做,這是關係到整個民族的大事,應該由兩岸的中華後輩聯手完成。”中華文化聯誼會副秘書長肖夏勇説。

  走過八桂大地,“從昔山川誇八桂,只今文物盛南州”。山水之美、人文之盛,是感動,也是責任。愛護他們,保有他們,令他們永遠養育和滋潤我們的後輩,是這一輩人最大的使命。(記者 陳曉星)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