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茶意”濃茶樓的休閒情結

時間:2009-03-18 21:29   來源:新華網浙江頻道

  初冬時節,冬日融融。一陣西南風吹來,浩瀚的西湖捲起陣陣細浪,湖邊的遊人們,擁一壺氤氳四起的龍井茶,偶爾的一兩枚鵝黃色樹葉子打落在頭頂,西子湖畔的茶樓仿佛凝結了一種休閒情結。

     杭州的茶樓多,這在中國也是知名的。早在南宋時茶館茶肆已是遍佈巷陌街坊。如今,看湖品茗又成了杭城一種富有代表性的休閒方式。在杭州,各種茶樓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少説也有700余家。

     江南水鄉的城鄉居民,歷來有“孵茶館”的習慣,人們可以在茶館裏休息、議事、敘誼,甚至打交道、做生意、談“山海經”。在特殊時期,茶館裏還可以刺探軍情,交換情報。因此,茶館也是一個小天地,這裡三教九流,無所不有,天地玄黃,共存俱在。茶館成為社會的聚焦點,是縮小了的小社會。

     江南水鄉不僅茶館多,而且歷史悠久,充滿“茶”情“茶”意。水鄉茶館,大多倚街臨水,鬧中有靜。如杭州西湖邊的湖畔居、柳鶯苑、雷峰閣、曲苑釀酒坊都極見經典。筆者在上海金山區調查時發現,江南古鎮一般都有一、二所茶館。如朱涇鎮鶴園茶館,開設于1895年,為百年老店,有200多個座位,門前有“老虎灶”供應開水,後堂還兼書場。張堰鎮在上世紀50年代前設書場的茶館有8家,其中以第一樓茶館最有名。站在茶樓上,向西眺望,秦望山秦峰蔥翠。茶客在此既可休息品茗,又能欣賞湖光山色。此景稱為“秦峰一翠”,成為張堰歷史上的“八景”之一。亭林鎮茶館開辦最早的是清光緒年間的東苑茶樓,興盛時全鎮茶館達18家。日升樓茶館是最著名的一家,樓下茶客農民較多,穿短衫短襖,多為清一色的“短衣幫”,屬社會底層人物。樓上茶客多商賈,一般穿長衫,人們稱之為“長衫幫”。樓上有專為侍候茶客吸水煙的服務人員,將鶴頸水煙筒的長嘴送到茶客嘴邊,裝煙點火,茶客只要花幾枚銅元,可以呼嚕呼嚕地吸上幾筒煙,閉目養神,得到片刻滿足。楓涇鎮在清末民初有茶館40多家,以風池園陳設最雅致,內設藤椅雅座,是楓涇上層人物品茶消遣之處。這些茶館結合了古鎮人文與茶館風味,把歷史的沉澱通過茶肆與百姓“肌膚相親”,也難怪此地民情獨厚茶樓了。

     江南水鄉茶館集鎮有,鄉村小鎮也有。小鎮茶館的茶客以農民居多,有些人淩晨4時就上茶館,不分春夏秋冬,風雨無阻,待鎮上各商店開門後,天色大亮,吃早茶的才散去。茶館自清晨到宵夜,一日三市,茶客不絕。茶館的服務員,舊時叫堂倌,服務週到。客至,先端上一盆洗臉水,接著送上香茗,人手一壺,兩人同來可合泡一壺茶,休息聊天,賓至如歸。堂倌手提水吊壺,迂迴應酬于茶客間,迴圈往復輪番給茶客沖水,照應週全。衝開水得講究技術,堂倌站在方桌邊一定距離上,右手拎起水吊壺,左手揭開茶壺蓋,只見衝壺嘴向下一點、二點、三點,開水注滿茶壺而不外溢,桌上滴水不沾,行話叫“鳳凰三點頭”,堪為一絕。

     江南水鄉茶館所以長盛不衰,與其社會功能有一定關係。集鎮茶館可以作為商旅者等候車船、交流資訊、互通商情和農民上街提供歇腳、解渴的場所。每值早市或午後、宵夜,還有端盤拎籃小商向茶客兜售糕餅等熱點及各種小吃,使人們感到舒適方便。茶館又是遊藝場所,是藝人賣藝求生、群眾欣賞劇目的地方,通常是茶館與書場合為一體。到上世紀80年代,茶館裏大多已裝備了電視機,從而沒有藝人説書了。

     改革開放以後的江南水鄉茶館,更是富有新時代的氣息。一是老年活動室福利型茶館興起。此類茶館,就是老年活動室。一般60歲以上的老年人,白天在這裡喝茶聊天,打牌下棋,觀看電視,並免收茶資等一切費用。老年人到老年活動室喝茶,不要跑遠路,不要自己花錢,大家聚在一起,談天説地,自有一番樂趣。過去愛到鎮上“孵茶館”的一些老茶客,現在大多數都轉移到老年活動室的茶館裏來了。二是集鎮上面向社會開放的大眾型茶館。這種茶館和舊式茶館基本相同,全天服務,接納各方來客,設施較為簡陋,茶水收費也低,每壺茶約在人民幣5至10元左右。茶客以農村上鎮辦事的青壯年居多,也有部分老年。大家邊喝茶邊聊天,海闊天空,互相交流,並可從中獲得許多有用的資訊。在閒暇的時候,人們還喜歡呼朋喚友地在茶館裏打打牌、下下棋,泡上一天。三是在一些較大的集鎮上出現了具有高消費性質的高檔型茶館。此類茶館又稱茶莊、茶坊、茶室、茶樓。據有關部門提供的資訊:僅上海市郊,辦理營業執照的這類茶館約有數千家。這些以“茶”冠名的設施裝潢講究,有的還設有舞廳和包廂。除紅綠茶外,中、西餐、冷飲、零食一應俱全,調和了男女老少的口味;茶坊還有音響設備,顧客可點歌獨唱,也可請服務小姐助唱。茶客主要為在城鎮工作的白領一族和工商界人士,以交誼、商務、娛樂為主。茶客一般都在下午和晚間,自娛自樂,隨意自在;能在茶館裏宣泄自已的獨特情調,茶客們當然樂於在這裡消磨掉一個又一個晚上。

 

 

編輯:田雲鵬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