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茶都”歷史文化前推70年

時間:2008-07-21 22:05   來源:第一茶葉網

  杭州的茶文化什麼年代開始繁榮,一直沒有史料考證。但是一份道光30年的“茶行牙帖”出現,至少證明了早在155年前,杭州就已經是茶莊林立、茶行興旺,是茶葉的集散地和茶文化的傳播地。這一文物發現,其意義重大,原先發現最早記載杭州茶文化繁榮歷史的年代是民國年間,約二十世紀20年代。而該“牙帖”的發現,將“杭為茶都”的歷史往前推了70年。

 
  這是一次很意外的發現。為了配合2005中國(杭州)茶文化博覽會這一活動,杭州市科技局組織開展了“茶為國飲,杭為茶都”的論文徵集活動,一大批專家學者積極響應,共有全國各地的100多篇論文參加。記者日前在翻閱論文時發現,西子聯合歷史人文研究室主任、浙江大學茶學系兼職博導趙大川對杭州茶歷史頗有研究。在市科技局的幫助下,記者昨天到趙大川先生家登門採訪。


  在建國北苑某樓,趙大川在同一樓層租了兩個中套房子,一套居住,另一套專門用來存放歷史資料和大量文物。在房間的角落裏,趙大川翻出了迄今能證明“杭為茶都”最早歷史的一件文物——茶行牙帖。記者看到這一用宣紙製成的牙帖雖有點泛黃,但保存很好,沒有破損。據悉,這是趙大川早些年從安徽績溪“弄”到的,他説安徽文化積澱深厚,不少地方山高嶺峻,受戰爭和歷史動亂影響小,杭州很多茶莊都是安徽人開的,所以這件文物才得以僥倖保存至今。

 
      記者量了一下,牙帖長99釐米,高63釐米,分成兩塊,右側是“牙帖”,左側是“官牙”。趙大川説,所謂牙帖就是現在的營業執照,是店家商行繳納稅金後,官府頒給開業者的官憑。右側的一 塊牙帖寬60釐米,高32釐米,上端梯形黑框中有大字“牙帖”,並蓋有騎馬章(又叫騎縫章)。中部右側是官府的納稅廣告。中間有毛筆填寫的“錢塘縣封引茶葉過塘”、“閻鵬九”、“肆錢”、“美政橋”、“的名永康”等字樣。説明這件牙帖,是道光30年9月3日,即1850年9月3日,由浙江省布政使司頒發給杭州府錢塘縣封引茶葉過塘行閻鵬九的營業執照。閻鵬九的茶葉過塘行,開張在杭州錢塘江邊的美政橋,按規定繳納稅銀肆錢獲得牙帖。

 
  左側的“官牙”寬為39釐米,高63釐米,末尾還有“給該牙懸挂”字樣。牙帖和官牙都蓋有正方形浙江省布政司的關防大印,裝入鏡框懸挂在店堂之中,和今天的營業執照具有同樣功能。趙大川解釋説,所謂的“茶葉過塘行”,即專司茶葉運輸的商行。他結合其他文物和資料的研究發現,早在150多年前杭州就盛産龍井茶,為康熙、乾隆、嘉慶曆代皇帝所鍾愛,同時還遠銷韓國、日本、歐美等世界各地;杭州同時又是茶葉集散地,安徽、江西、福建、湖南的茶葉通過錢塘江上游轉輾運抵杭州,既在杭州消費,又通過杭州轉運上海出口;當時的杭州西湖四週茶山遍佈,杭城的茶行、茶莊、品茗龍井茶的茶館和茶店密布,運輸茶葉的過塘行,生産茶箱、茶罐的茶箱業也是生意興旺。在2005中國(杭州)茶文化博覽會行將開幕之際,該牙帖的發現,為“杭為茶都”提供了一大歷史依據,也為博覽會增添了一份喜慶的色彩。

 

編輯:田雲鵬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