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06年多哈亞運會
字號:
《中學生奧林匹克知識讀本》——鼎盛時期的古奧運會

  時間:2004-05-11 09:58    來源:     
 
 

  
  西元前6世紀到西元前5世紀是古希臘城邦的鼎盛時期。西元前480年,英勇的希臘人在馬拉松平原上以弱擊強,打敗強大的波斯入侵者後,古奧運會更是達到了它輝煌的頂點。隨著時間的推移,奧運會也從最初的1天擴展到5天,除了進行競技比賽外,同時還舉行各種祭祀活動和藝術比賽。

  a 競技場上的角逐

  古奧運會的比賽異常緊張激烈,參賽者都是體能出眾、身材健美的精英。他們為了自己城邦的光榮、家族的榮譽,在競技場上鬥智鬥勇。精彩的比賽常使觀眾如癡如醉。最初,奧運會只有短跑一項,後來奧運會的規模不斷擴大,競賽項目也不斷增加,設有以下項目:

    賽跑

  前13屆奧運會只有賽跑一個項目。比賽距離為一個“斯泰德”(約192米),以後又逐漸增加了往返跑,即跑到終點後,在終點線的石柱處轉向折回。

  西元前720年,第15屆奧運會又增加了長距離跑項目,距離為7~24個“斯泰德”。在當時,起跑的姿勢為站立式。運動員兩腳前後分開站立在起跑線的條石槽溝上,兩腳尖分別放入溝內,身體前傾,傳令官一聲令下,便向前衝出。

  武裝賽跑是從西元前520年第65屆奧運會開始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的。武裝賽跑者身著鎧甲,頭戴盔帽,腿裹護脛,左手執圓形盾牌。雖然只進行一次往返跑,但全身披掛,負擔很重,因此,少年運動員不參加這個項目。

  拳擊

  拳擊是古希臘最古老的運動項目之一,但直到西元前688年第23屆奧運會上才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比賽的對手由抽籤決定,比賽不分局數,不受時間限制,不按體重分級。比賽時僅允許用拳頭或手掌擊打對方。雙方如果都不願意棄權,比賽就一直繼續下去,直到其中一方被打倒在地,或舉起右手錶示認輸為止。

  摔跤

  摔跤是古希臘人十分喜愛的運動項目。摔跤比賽分為立姿和臥姿。立姿比賽時,競技者只要將對手摔倒3次即為勝利。臥姿摔跤是競賽雙方在泥濘的場地上進行比賽。由於泥漿沾滿皮膚,很難互相抓住,增加了取勝的難度。臥姿摔跤十分激烈,直到一方舉起右手,食指伸直,承認自己失敗,比賽才決出勝負。

  混鬥

  混鬥是由摔跤和拳擊混合而成的一個競技項目。比賽時,競技者身體的任何部位都是進攻的武器,可以用各種動作和方法打擊對手,但禁止用嘴咬對手和用手指刺傷對手的眼睛。混鬥比賽劇烈而危險,比賽要一直進行到使對手喪失抵抗力或承認失敗為止。

  五項競技

  五項競技是古奧運會中最受人尊重的項目,正如古希臘最著名的學者亞裏士多德所評論的:“五項競技的運動員是最出色的,因為他們既有力量又有速度。”

  五項競技在西元前708年第18屆奧運會上成為競賽項目,包括短跑、跳遠、擲鐵餅、擲標槍和摔跤,其中短跑和摔跤既是五項競技的內容,又是奧運會單獨的競賽項目,而最具特色的則是跳遠項目。

  跳遠

  跳遠用的沙坑叫做“斯卡瑪”,坑長約15米,同時它還兼做摔跤場之用。

  跳遠比賽是在笛聲伴奏下進行的,以激發起競技者的情緒和跳遠的節奏。跳遠分為立定跳和助跑跳兩種。比賽時,運動員手握名為助跳器、重量約1.48~4.63公斤的半圓形重物。據説,這樣既可增加跳遠的距離,又有助於落地時保持身體平衡。

  跳遠的成績用線繩測量,用木樁標記。每個競技者跳完3次後,才決定誰跳得最遠,同時,還要看競技者跳躍時姿態是否優美,只有兩者兼備的競技者才能獲勝。

  擲鐵餅

  投擲用餅最初是中心厚、邊緣薄的石餅,大約在西元6世紀前後,改用金屬製造。

  由於各城邦運動會對鐵餅的直徑、重量未做統一規定,因此,在奧運會上使用的鐵餅也不統一。競技者比賽時,先在手上沾滿沙子或泥土,以免投擲時鐵餅脫手。測量投擲距離和現代鐵餅比賽一樣,並不在每次投擲後都測量,而是在鐵餅落下的地方做記號,最後按最遠的投擲距離算成績。

  擲標槍

  這種標槍是一種直木矛,通常用松木或橄欖枝製成,長度相當於一般男子的身高(約1.73米),粗細與食指相似。最初矛尖為鋒利的石頭,後來才換成金屬制的不同類型的槍尖。比賽分投遠和擲準兩種。投遠時,標槍上需置一個無鋒刃的金屬矛頭,用以增加力量並保持平衡;擲準時,則改用一個有鋒刃的金屬矛頭,以擲中目標的多少來確定最後的優勝者。

  戰車賽

  戰車賽在西元前680年第25屆奧運會時被列為競技項目。由於比賽規模宏大,設備豪華,加之驚險場面層出不窮,因而深受希臘人的喜愛。

  戰車賽在競技場裏舉行,起點設標誌柱,終點設轉向柱,以一個來回為一圈。最初為四馬拉戰車賽,西元前500年第70屆奧運會時增加了騾子拉戰車賽,但不久又取消了,以後還陸續增加了雙馬拉戰車賽和幼馬拉戰車賽。比賽時場面十分激烈。競技者赤身,手揚長鞭,拼命催馬向前。賽車到轉向柱處要突然掉轉,如駕馭技術欠佳,不是車輪撞著轉向柱翻車,就是競技者被前衝力摔出車外。所以,賽車一旦駛近轉向柱,號手即吹起號來,這一方面是提醒駕馭者注意安全,另一方面也是對這些冒險驅車前進的勇士們表示敬意和鼓勵。

    一般情況下,車主並不親自駕車比賽,而是雇人替他比賽,但是一旦獲勝,被宣佈為獲勝者的是車主,而不是實際的駕車人。

  賽馬

  賽馬在西元前648年第33屆奧運會時被開始列為競技項目,當時稱做“奧林匹克大賽馬”。到西元前496年第71屆時又增加了牡馬賽。

  賽馬競技與其他比賽不同,由於競賽時馬上無鞍、無馬鐙,騎手乘著裸馬進行角逐,頗具危險性。因此,與賽車一樣,騎手也是雇來的,馬主人不親自參賽。據史料記載,西元前348年,馬其頓國王菲利普派人參加第108屆奧運會的賽馬和賽車比賽並在賽馬中獲勝。為紀念這一偉大勝利,菲利普發行了四方銀幣。與賽車同樣,一旦賽馬獲勝,被宣佈為獲勝者的是馬的主人,而不是實際參賽的騎手。

  傳令比賽和笛手比賽

  傳令比賽和笛手比賽在西元前416年第91屆奧運會時被列為比賽項目,並作為開幕賽的項目,在競技場附近的長廊中進行。這兩項比賽要求運動員有嘹亮的嗓子和很大的肺活量,當然也要掌握一定的技巧。獲勝者在奧運會中高聲地介紹參賽者、宣佈成績,就像今天的運動會上的廣播員。

  少年比賽

  西元前632年第37屆奧運會開始設置了少年比賽的項目,競技者年齡限定為17~20歲。比賽項目除一些專門為少年選手設立的以外,大多數與成年人的相同,形式和內容也基本一致,只是在規則的要求、動作的難度方面要低於成年人。少年比賽項目的優勝者同樣以橄欖枝桂冠作為獎勵。
 
 古代奧運會項目增設一覽表

 年代                                    屆次                                          增設項目
 西元前776年                    第1屆                                         短跑 
 西元前724年                    第14屆                                       往返跑 
 西元前720年                    第15屆                                       長跑 
 西元前708年                    第18屆                                       五項競技、摔跤 
 西元前688年                    第23屆                                       拳擊 
 西元前680年                    第25屆                                       四馬拉戰車賽 
 西元前648年                    第33屆                                       混鬥、賽馬 
 西元前632年                    第37屆                                       少年場地賽跑、摔跤 
 西元前628年                    第38屆                                       少年五項競技 
 西元前616年                    第41屆                                       少年拳擊 
 西元前520年                    第65屆                                       武裝賽跑 
 西元前500年                    第70屆                                       騾子拉戰車賽 
 西元前496年                    第7l屆                                        牡馬賽 
 西元前428年                    第88屆                                       雙馬拉戰車賽 
 西元前416年                    第91屆                                       傳令比賽、笛手比賽 
 西元前404年                    第94屆                                       四馬駒車賽 
 西元前288年                    第123屆                                     馬駒賽 
 西元前276年                    第126屆                                     雙馬駒車賽 
 西元前200年                    第145屆                                     少年混鬥


  b 血統純正的運動員

  古代奧運會對參賽者的資格有嚴格的要求:必須有純希臘血統,必須是男性,必須有良好的品行,從未被判過刑或受過罰。奴隸、婦女、外來人則被排斥在比賽之外。不僅如此,運動員還要連續訓練10個月才有資格參加奧運會比賽,最後一個月須集中在伊利斯城邦進行艱苦的訓練。訓練結束時,運動員須再次接受審查,在社會背景、個人品德、身體狀況和運動技能等方面不合格的選手會被剔除。這樣一來,能夠進入奧運會賽場的都是出類拔萃的希臘青年。運動員一旦被選中,便不許退出競賽。如果退出,不僅要交納很重的罰金,而且會被人唾棄,從此顏面無光,在城邦裏抬不起頭。

  運動員按年齡分為少年級和成年級。少年運動員可參加成年比賽,但須得到裁判的允許。

  古希臘人無論是訓練時還是比賽時均裸體,活動前在身上涂上橄欖油,這樣既可防止日曬,保護皮膚,又會使裸露的身體在陽光下熠熠發光,顯得矯健優美。比賽結束以後,運動員用金屬或骨制刮刀除去身上的油污和沙土,然後洗澡。

  裸體競技展示了人體的健美及靈與肉的和諧,加深了古希臘藝術家對人體健與美的理解,激發了他們的創作靈感,給後人留下了大量雕塑和繪畫精品,使我們在今天仍然能夠欣賞到古代奧運健兒們的風采。

  c 地位顯赫的裁判員

  古代奧運會裁判員由伊利斯城邦選派,地位很高,開始只有身世顯赫的王公貴族才能擔任,而且是世襲的,後來改為每屆奧運會前抽籤決定,普通公民也能擔任。最初,裁判只有3名,到了西元4世紀增加到10人。在奧運會前10個月,他們也集中住宿,學習和討論比賽規則。當各地運動員來到伊利斯進行最後階段的訓練時,便由裁判們負責管理和督導。在奧運會開始時,裁判負有選擇運動員、制定比賽程式、確定優勝者、處罰違規選手等種種重任。有權管理裁判的只有城邦的元老院,它可以處置失職的裁判,但無權改動裁判已經做出的決定。由於位高權重,裁判十分神氣,身披紫袍,手持長棍,有用棍笞打違規選手的權力。

  d 冠軍的榮譽

  奧運會後,各城邦會為自己城邦的優勝者舉行慶祝活動。冠軍在鄉親們的簇擁下走向廟堂,祭祀神靈和祖先後,人們會為其設宴,邊吃邊唱讚歌祝賀他的勝利。有的城邦還要發給冠軍一筆獎金,免除他的一切勞役,免費供應他糧食,在劇場也要給他留下最好的座位。

  第一個奪得奧運會冠軍的是伊利斯的廚師柯諾依波斯。他在當時古代奧運會設立的惟一的短跑項目中成為最後的勝利者。遺憾的是,這個飛毛腿沒能戴上用橄欖枝編成的桂冠。因為在奧運會的最初階段──第6屆奧運會以前,對冠軍的獎勵只有一頭羊,柯諾依波斯只好牽著羊回了家。從西元前752年的第7屆奧運會起,開始授予冠軍橄欖枝編織的桂冠。墨塞涅城邦的代克勒斯有幸第一個奪得奧運會的這件獎品。歷史記載的最後一個古奧運會冠軍是在第256屆、258屆、259屆、260屆奧運會上獲得傳令比賽優勝的瓦列留斯。製作奧運會桂冠的橄欖枝是由一個純希臘血統、品行無污點、父母還健在的少年用金刀從宙斯神殿後的小橄欖林裏割來的。

                                                                                                                         (責任編輯:陸 青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