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盃之旅:德國多彩文化
 
 
  來源:      日期:2006-06-07 10:49

 

  德意志國家位於北海、波羅的海和阿爾卑斯山(東段)之間,氣候溫和,雨水充沛,土地肥沃。早在青銅時代晚期(西元前500年),日耳曼民族就已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南部、日德蘭半島、威悉河和奧德和之間的北德低地平原定居。西元前2世紀末,日耳曼各部族已推進到德國中部和南部,趕走了生活在那裏的凱爾特人,並開始與高盧的羅馬人有了接觸。

  西元4世紀,匈奴人入侵哥特王國。東日耳曼人中的汪達爾人、勃垠第人和哥特人於是背井離鄉向西、向南遷移;而西日耳曼人則在北海和阿爾卑斯山之間給自己開闢了生存領域。其間生活著6個大的部落群,即佛裏斯人、薩克森人、法蘭克人、圖林根人阿雷曼人和巴伐利亞人。法蘭克墨洛溫王朝的軍事首領克洛維及其繼任者于西元500左右統一了法蘭克人居住的地區,打敗了羅馬駐高盧的最後一任總督,政府勒阿雷曼人並把西日耳曼其餘各族的大部分統一在一個王國中。由於克洛維皈依了基督教,基督教變得以在整個法蘭克王國傳佈。法蘭克國王中最重要的一位君主是查理大帝。西元800年,他由羅馬教皇加冕稱帝,號為“羅馬人的皇帝”。從此他就成了古羅馬世界的皇帝和基督教會的保護人。

  查理帝國幾乎包括了現今的整個法國、義大利和以艾德爾河、易北河、薩勒河、多瑙河及德拉瓦河為界的歐洲中部地區。這個強大的帝國在它的繼任者統治時期多次分裂,分裂後的每個國家有各自走上了自己的發展道路。這樣,在一個世紀內,加洛林王朝達帝國便分為西法蘭克王國、東法蘭克王國和勃垠第——普羅旺斯——義大利中部王國,從而在政治上完成了歐洲的重新劃分。這一新秩序為中世紀和近代諸國分立的格局奠定了基礎。

  加洛林王朝的最後一位君主于西元911年去世。東法蘭克王國的公爵們推選康得拉為國王。康得拉一世的當選意味著完整的法蘭克王國的分裂和德意志歷史的開始。東法蘭克居民使用的語言是“德語”(這個詞源於古高地德語的diot,意即人民),從10世紀中葉起,人們便把使用這種語言的人所在的國家稱為“德意志帝國”。

  康得拉一世並沒有建立起實際上的王權來對付其他部落的公爵。年輕的德意志帝國的統一與鞏固是在由他推薦並經公爵們推選的繼任者、薩克森公爵亨利和他的兒子奧托手中完成的。因此也有人認為,德國歷史開始於橫利益是取得東法蘭克王國王位、建立德意志王國的919年。西元926年,奧托一世在羅馬由教皇加冕稱帝。作為所有基督教徒的世俗首腦和西方教會的保護人,奧托一世統治者原查理帝國的東部和義大利的絕大部分地區。這個地區後來取名為“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持續存在了8個世紀之久。

  中世紀的德意志皇權崩潰之後,在義大利,古希臘羅馬文化的價值被重新發現。通過對古代世界古典作品的研究,人與上帝、自然界和藝術之間建立了新的關係。文藝復信從根本上動搖了封建統治和教會神權的基礎,使新思想文化大為發展並廣泛傳播。在這思想、政治、社會和宗教的動蕩時期,具有批判和理性主義思想的人文主義者率先起來反對日益暴露出來的腐敗現象。也正是在這時,馬丁路德懷著對宗教的一片虔誠向教會發起了進攻。

  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導言》中指出:宗教改革和文藝復興“是一次人類從來沒有經歷過得最偉大的、進步的變革,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産生了巨人——在思維能力、熱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藝和學識淵博方面的巨人的時代。”馬丁路德正是這樣一位巨人,是一位為德國的獨立自由而戰的英勇鬥士。1534年,路德把全部《聖經》譯成了德文,“是它成了人民大眾的書,成為真正的、有生活意義的書,普及整個社會的書。”(戚美爾曼語)從而給廣大民眾提供了一件反對剝削壓迫的有用武器。

  德國文化史上最輝煌的時期當是古典人文主義時期,即從萊辛誕生(1729)到歌德逝世(1832)的一百年間。緣起于法國的啟蒙運動,用理性反對信仰,用科學反對宗教,成了資産階級政治革命的先導,最終把歐洲各民族的所有學者都卷了進來。18世紀下半葉,啟蒙運動也在德國興起,只是由於當時沒有一個全體德意志人民共同為之奮鬥的政治和經濟目標,這一運動的思想也便沒能變為政治現實。暴君當道,林立的小邦把德國弄得支離破碎,德國的思想和政治生活中的深刻矛盾依然起著決定性作用。也正是在這種情勢下,德國古典人文主義才形成了自己的獨特傳統。

  德國啟蒙運動時期的主要思想家是萊辛。他為建立德意志民族的現實主義文學和戲劇,為清除宮廷貴族的影響和盲目崇拜法國古典主義傾向進行了長期的鬥爭。他的美學論著《拉奧孔》和《漢堡劇評》奠定了德國現實主義文藝理論的基礎。它的理論和創作體現了資産階級民主主義精神,對德意志文化的發展産生了重大影響。

  18世紀60年代,作為啟蒙運動的繼續和發展,德國文學界興起狂飆突進運動。詩人歌德是這場運動的旗手,哲學家赫爾德則是這場運動的精神領袖。狂飆突進運動的主要特點是:一、主張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實現個性的解放;二、崇尚“天才”,認為“天才”體現了個性得到了充分發展的、完美的人的形象;三、提倡“回歸自然”,與大自然一起生活。所有這些,無疑都是具有反封建的進步傾向。這一時期,青年格的創作了使他蜚聲世界的小説《少年維特之煩惱》;青年席勒創作了將狂飆突進運動的戲劇推到一個新階段的劇本《強盜》、《陰謀與愛情》。這兩位天才當時及後來創作的偉大作品,成了德國各點文學的主體和靈魂。

  緊跟在狂飆突進之後,德國古典哲學也誕生了。其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康得、費希特和黑格爾。康得把自己的哲學定義為“批判哲學”。在某種程度上,他的哲學概括了人類歷史的積極成果,從根本上推翻了統治歐洲達三百年之久的形而上學思維方式,為德國古典哲學發展認識的辯證法開闢了道路。費希特從康得哲學出發,清洗了康得哲學中的唯物主義成分,即“自在之物”,抓住了康得哲學中的“自我意識”或“自我”(即“我思”),把它發展成“知識學”的主觀唯心主義體系。因此黑格爾説“費希特的哲學是康得哲學的完成。”合格二是德國古典唯心主義辯證法的集大成者。其哲學是直接從康得、費希特、謝林等人的哲學出發,並在對他們哲學的批判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他關於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的辯證發展的思想,是他的“絕對唯心主義”體系的合理內核。恩格斯因此評價説“黑格爾第一次——這是它的巨大功績——把整個自然的、歷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寫為一個過程,即把它描寫為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轉變和發展過程中,並企圖揭示這種運動和發展的內在聯繫。”

  德國古典哲學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來源之一。馬克斯、恩格斯批判的改造了德國古典哲學,尤其是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哲學,吸取了黑格爾哲學的“合理內核”核費爾巴哈哲學的“基本內核”,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學説,即馬克思主義哲學,使哲學思想發生了革命性變革。他們把自己歷史哲學的、社會分析性的和政治方面的思想,先後寫進了《共産黨宣言》和《雇傭勞動與資本》,進而在《資本論》中大大充實併發展了這些思想。

  德國古典人文主義還創造了德意志音樂這一及其寶貴的世界財富。巴洛克音樂的代表人物巴赫、韓德爾,古典音樂的代表人物格魯克、貝多芬等都是世界級的音樂大師。

  從1970年起,浪漫主義開始滲入德國的精神生活。在文學和藝術方面,浪漫主義使對古典主義人文主義的反叛。當然,德國浪漫主義上級上遠遠超越了文學和美學領域的範疇,波及科學、語言、經濟乃至政治等幾乎所有領域,對後來的德意志歷史進程産生了深遠影響。德國浪漫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施萊格爾兄弟、蒂克、諾瓦立斯、霍夫曼、克萊斯特、艾興多夫以及格林兄弟等等,當然還有詩人海涅。1833年,海涅出版了他的美學巨著《論浪漫派》,為其實已經走向衰微德浪漫主義做了總結。

  普法戰爭結束之後,普魯士完成了德意志的統一,並於1871年建立了德意志帝國。這是“鐵血宰相”俾斯麥的傑作,也是19世紀下半葉具有重大意義的歷史史實。帝國創建之時,德意志的絕大部分居民還在農村及中、小城市中生活和工作。隨著工農業的飛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居民的職業結構和社會結構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在工業生産方面已經趕上了英國的領先地位,工農業生産總量已超過英國,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

  俾斯麥的專橫終於導致了他1890年被年輕的皇帝解職。他執政的最後幾年,德國國內的政治生活陷於僵化;科學和工業的日益發達也要求社會走民主主義和議會主義道路。1896年,年逾八旬的俾斯麥參觀了漢堡港,那裏桅墻林立,數不清的其中機的巨筆在盡情揮舞,面對眼前的一派繁忙景象,老人驚嘆:“這是一個新的、改變了的世界,是一個新的時代!”

  從19世紀後半葉起的這一百多年間,德意志國家在世界舞臺上扮演了越來越引人注目的角色。繼承著一個偉大民族的精神和傳統,在德意志那塊豐饒的土地上,又産生了許多令人仰慕的哲學家、政治家、工業家、科學家和藝術家。他們用自己的不懈奮鬥和不凡成就,為整個人類歷史的進步做出了卓越貢獻。

  (來源:新浪旅遊)

                               編輯:輕晨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