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您的位置:首頁-專題-體育-第16屆亞洲運動會-評論反應-評論反應亞運會

新華社:金牌第1反是諷刺 建議用業餘選手參加亞運

時間:2010-11-14 16:19   來源:新華網

  中國軍團在廣州亞運會上飆出“開門紅”,首日狂掃19金,顯出一騎絕塵的強大實力。由於是主場作戰,估計,這次中國金牌總數會超過20年前的北京亞運183枚紀錄。若此,我們是該大力讚頌,還是冷靜思考呢

  個人認為,一家獨大並非好事,會帶來不少隱憂。

  亞運會的口號是團結、友誼、和諧、發展,是亞洲人民的一場盛大快樂節日,不能只重金牌,不顧其他。

  一家獨大看似可以獨領風騷,但會導致亞洲體育失衡,使其他參與者感到成為陪襯。舉個通俗的例子:本來是請大家做客的,結果,魚翅和熊掌都讓主人搶吃了,剩點湯湯水水的給人家分,咱好意思嗎生物界和自然界法則告訴我們:只有共存才能共榮。讓一個“巨人”和一群“常人”按照相同規則玩角力遊戲,場面未必有趣。尤其是在實力絕對不對等的情形下,在看客的助威下,窮追猛打,沒有觀賞價值。

  另外,這會引導本來就畸形的中國競技體育走向極端。多年來,我們一直把體育等同與金牌,把體育當作強國符號,這其實是扭曲了真正的體育精神和本質。體育是什麼毛主席早就説了:“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體育是屬於大眾的運動,是老百姓們的健康生活方式,不幸的是,這個屬性被漠視了,精英體育一度成為主導。

  國內媒體不應一邊倒地對中國軍團的金牌風暴歌功頌德,金牌拿太多並非好事,會帶來負作用,這點,有關方面需要早作判斷。

  事實上,北京奧運會後,胡主席已經英明地給中國體育指出了正確發展方向:從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我們應該立刻轉型和轉軌,把重視競技體育轉變成重視全民健身,淡化金牌,強化國人體質和健康,提倡大體育和大健康的概念,讓體育理念真正回歸。

  下面是組官方數據:目前,中國有16億人是高血壓、16億人高血脂,有2億人超重或肥胖;城市裏,每5個孩子就有1個小胖墩兒,高中生裏85%以上的學生是小四眼兒;和日本孩子比,我們的中學生在身體素質多項數據上差很多;我們參加運動的體育人口只有28%,每人平均體育設施在世界上排百名開外……在亞洲,我們的體育人口和體育設施每人平均比絕對排不進前10名,就在中國競技體育取得輝煌成就的這20年中,中國人的體質正在明顯滑坡!

  然而,我們的金牌總數是世界第一,亞洲絕對第一,這難道不是諷刺嗎難道這不令我們汗顏嗎

  亞運會上的金牌壟斷是歷史形成的,和畸形的機制和導向有關,只要意識到這一點,在新的體育觀念指導下,相信這種現象會有所改觀。

  最後,提個建議:為了改變亞洲一家獨大的失衡局面,是否可以從下屆亞運開始,淡化金牌,從大學或體協中選拔真正的業餘選手參賽,少用國家專業隊和職業選手,加大非奧項目比例,這樣就可以和多數亞洲國家選手處於同一選拔背景,在相近的水準上,實現真正的公平參賽;同時,也能避免延續巨無霸現象延續。

編輯:李典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