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您的位置:首頁-專題-體育-第16屆亞洲運動會-評論反應-評論反應亞運會

南方日報:從追求金牌轉向享受體育

時間:2010-11-14 13:49   來源:南方日報

  霓裳飛旋,樂曲激蕩,亞運會體育舞蹈決賽昨日在廣州增城體育館華美登場,5個項目的金牌全部被中國選手包攬。其中,沈宏/梁瑜潔摘下兩金,而且探戈項目的金牌也是中國體育代表團在亞運會歷史上的第1000枚金牌。

  昨天的體育舞蹈比賽中,除了沈宏/梁瑜潔獲得華爾茲和探戈兩項冠軍外,廣東組合吳稚安/雷瑩獲得狐步冠軍,“情侶搭檔”楊超/譚軼淩獲得快步冠軍,令一對廣東組合石磊/張白羽則獲得拉丁五項舞冠軍。

  國強體壯8年間成為亞洲體育強國

  一曲探戈舞曲終,沈宏與梁瑜潔以一個優雅的姿勢定格在場地中央,全場掌聲響起,最高分42分,中國亞運歷史上第1000枚金牌誕生了。

  試想,1000枚金牌堆壘起來該有多重,然而,這第1000枚金牌卻來得如此輕盈,談笑間、不經意間就書寫了歷史。中國軍團征戰亞運的漫漫長路在1000枚金牌這個歷史節點以探戈舞的方式炫目耀眼。遙想1974年的德黑蘭,在蘇之渤射落亞運第一金之時,可曾想到僅用36年就能達到這一歷史成績?

  中國體育的發展夾雜在中國巨變的宏大敘事中,那些綿密的細節、數不清的集體記憶以及散落各地的金牌既是一個國家編年史細碎章節,也是每個發展階段的時代鏡像。

  我國參加的第一屆亞運會開始於尚在“文革”期間,但大家的集體記憶並不深刻,一方面是因為電視傳媒尚未普及,另一方面則因為當時的主要任務還是政治運動。

  1974年,由269人組成的中國體育代表團踏上了伊朗德黑蘭亞運會的征途。首次出現在亞運會賽場的中國選手,並沒有丟國人的臉,一舉獲得33枚金牌、44枚銀牌和26枚銅牌,僅次於當時已躋身世界經濟大國的日本代表團,排名亞洲第二位。在這屆亞運會上,中國體育的底蘊和潛力已經展示出來,不僅獲得14枚體操金牌中的8枚,並且還獲得6枚乒乓球金牌和5枚羽毛球金牌;而這些項目,在幾十年後的今天,依舊是中國體育的頂梁柱。

  政治運動結束之後,國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改革開放的到來,國家經濟建設的迅速發展。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的發展直接帶動了國力的強大,而國力的強大也自然帶動了包括體育在內的各個領域的飛速提高。

  1982年的第9屆亞運會,也是中國代表團第3次參加亞運會,就在金牌榜上實現歷史性突破,超越亞運會誕生以來一直穩居金牌榜榜首的日本代表團,首度攀上金牌榜第一的寶座!雖然當時中國代表團的金牌數(61枚)只比日本代表團多4枚,但卻是一個劃時代的標誌,也是中國體育實現飛躍的重要轉捩點。

  更快更強從亞運巔峰攀向奧運巔峰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我們的亞運記憶逐漸清晰,這個記憶的頂峰是1990年的北京亞運會。如果以重大體育事件給時代注標的話,那麼1990年的北京亞運會在歷史意義上或許並不輸給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它當時具有雙重意義,一方面通過舉辦盛會匯聚國民凝聚力,另一方面通過邀請外賓重新發出向世界開放的信號。這是一次強烈的體育信號,也是一次強烈的政治信號,因為1992年開始,新一輪更進一步的改革開放開始了。這一輪改革開放讓市場經濟成為中國發展的關鍵詞。

  1990年的北京亞運會是亞運記憶的巔峰記憶,然而這不是我們關於奧林匹克運動的終極夢想。中國人慢慢地不安分,打開的國門再也關不上,追求最高級的體育盛會似乎才能夠配得上這個國家驚人的經濟發展和暗藏的崛起之心。亞運之夢升級為奧運之夢。亞運會往往成為奧運會的練兵場,人們已經不滿足於長期壟斷“亞洲老大”,儘管亞運會在級別上僅次於奧運會。

  經濟發展越快,國際地位越高,體育發展的這股勁就越強烈。於是,北京有了亞運會之後,順理成章的有了北京奧運會,現在又有了廣州亞運會。這不僅僅是政治、經濟發展的需要,更是國人“更高、更快、更強”精神的需要。

  自北京亞運會輕鬆突破金牌數百枚後,中國代表團在之後的亞運會上都能獲得百枚以上的金牌。中國體育的優勢項目也越來越多,不僅體操、乒乓球、羽毛球,射擊、舉重等項目也都成為了優勢項目。與此同時,中國體育開始注意到自身不足,向田徑、游泳、網球、帆船、皮划艇等更能全面體現現代競技體育水準的項目奮進,而且收效頗佳。

  回歸超越從追求金牌轉向享受體育

  所以,那麼多金牌,1000枚亞運金牌,163枚奧運金牌,那些沉厚的重量,是中國體育走向強國之路的一個個勳章,同時也是中國社會發展變遷的見證。36年,跨越9次亞運會,5次奧運會,每一次經歷都是一個民族的成長禮。從最初跨入國際大家庭的青澀喜悅,到一方面要融入國際體育環境,另一方面又要爭強好勝的複雜心理,到北京奧運修成正果漸漸雍容氣象,再到廣州亞運會上的輕鬆成熟,國人的亞運心態、奧運心態漸趨平和、理性,仍有激情,但不再激烈。

  以體育證明一國實力的時代已經過去,我們已經無需在這個舞臺上證明國家的強弱。如果説,兩年前的北京奧運會是一個被賦予了太多象徵意義歷史時刻,那麼,廣州亞運會就是另一個開始,體育逐漸回歸本體論:競技精神,娛樂精神。亞運會不僅是亞洲最高競技水準,還是一次洲際性的歡樂Party。我們不僅在享受著體育帶來的競技觀賞的快樂,還在享受一個大Party中與世界各國友人交流的快樂。

  在亞運會收穫第1000塊金牌的時候,梳理我們的亞運記憶頗有意義,我們獲得第1000枚金牌的心態和獲得第1枚金牌時候的心態完全不同,我們獲得北京奧運會前的金牌和獲得北京奧運會後的金牌時候的心態也完全不同。1000枚,意味著我們的體育走到一個花自然開,果自然熟的穩健時代,這不僅意味著我們有在亞運會上強大的吸金能力,更重要的是意味著我們觀看體育比賽的心態,我們的體育文化進入到一個新時代。

  沉重的1000枚金牌是歷史,輕盈的第1000枚金牌是未來,我們都看到了中國的變化。

編輯:李典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