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您的位置:首頁-專題-體育-第16屆亞洲運動會-評論反應-評論反應亞運會

港報指廣州亞運經驗值得香港虛心觀摩體會

時間:2010-11-13 14:46   來源:中國新聞網

  廣州亞運會12日晚在廣州正式揭幕,香港派出了歷屆最龐大的陣容參賽。香港多份報章13日紛紛發表評論指出,廣州透過主辦亞運提升了城市實力和國際形象,而廣州舉辦亞運的經驗對香港有重大參考價值,值得香港虛心去觀摩體會。

  香港《文匯報》以《廣州藉亞運騰飛 香港可汲取經驗》為題的社評認為,廣州亞運會正式揭幕,不僅為這千年古城帶來了一次向國際社會展示新貌的機會,而且為廣州的發展提供了求新求變、超越自我的機遇。同時,廣州舉辦亞運的經驗對香港也有參考意義,社會不但要關注香港運動員取得的成績,更應就香港申亞的問題,從廣州舉辦亞運的過程汲取經驗。申辦亞運機會難逢,香港社會應抓住機遇,否則將來悔之晚矣。

  社評指出,現時香港仍在討論是否申辦2023年亞運,雖然當局早前宣佈將申辦開支大幅減少,但社會仍對申辦有不少異議。廣州的經驗無疑對香港有一定啟發。舉辦國際賽事從來都是代價不菲,因為當中涉及大量的基建工程及城市建設。然而,不少城市一直都對申辦亞運奧運趨之若鶩,原因是這是城市騰飛發展的一大契機。

  《星島日報》在社評文章《廣州亞運開鑼 香港虛心觀摩》中指出,主辦國際綜合型體育盛會,不但顯示一個城市的運動比賽組織能力,還考驗整體城市管理和創意。今次有來自45個國家和地區近萬名運動員參賽,是亞運歷來之最,廣州計及基建在內耗資逾1200億元人民幣主辦賽事,開幕禮發放的煙花比北京奧運和上海世界博覽會開幕儀式還要多,準備登入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顯示廣州雄心勃勃,大幹一番。

  社評認為,和內地城市相比,香港處境幸運得多,憑藉“一國兩制”的先天優勢,香港坐享獨特的競爭優勢,加上過去數十年累積的先行者本錢,至今穩站全國一線城市位置,關鍵是,沒有旺盛鬥志的話,老本又可以吃得多久呢?廣州舉辦亞運展示出來的決心和拼勁,值得香港虛心去觀摩體會。

  《大公報》社評亦認為,今次香港市民對廣州亞運倍感關注,除了天時、地利、人和等因素外,另一個原因是特區政府正有意申辦2023年亞運。對此,廣州亞運正好從各個不同方面提供了極重要的參考。社評指出,從成功申辦、籌辦到盛大開幕的七年間,廣東省、廣州市政府全力以赴,克服了種種困難,今天,廣州市的城建、交通、衛生、治安和體育設施已面貌煥然一新,當然一勞不可永逸,亞運過後,一些問題仍會浮現,但經過申亞的成功,廣州的“軟”、“硬”件建設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社評認為,這就是一條很重要的經驗:香港特區政府要“申亞”,一定要爭取市民支援,要反覆把“申亞”的得益向民眾講清楚,香港未必要靠“申亞”來搞城建,但通過辦好亞運這樣一件大事來促進社會凝聚和團結,進一步展示香港地位和實力,成果絕不是省多少億興建場館可以量度的。

 

編輯:王曉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