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您的位置:首頁-專題-體育-第16屆亞洲運動會-評論反應-評論反應亞運會

啟航,以亞運之名(圖)

時間:2010-11-13 08:09   來源:解放軍報

  採自中國古長城的太陽之光,跨過千山萬水,經過2068名火炬手的傾情相傳,今晚,終於來到珠江之畔的海心沙島,來到第16屆亞洲運動會的主火炬面前。

  海心沙島上的8面紅帆正迎風招展,“亞運和諧號”蓄勢待發。

  廣州這座千年古城,正以自己最具魅力的綽約風姿,滿載著1400萬廣州市民的亞運之夢,匯聚著13億華夏兒女的歡呼祝福,傳遞著40億亞洲人民的和平友誼,開啟一段新的亞運航程……

  (一)

  600米高的廣州塔披上了霓虹的彩粧,2400公里長的珠江水奔向大海。海心沙島宛如一艘巨船,靜謐地停泊在珠江之上,等待那激動人心的揚帆時刻。

  “5——4——3——2——1!”

  一層層環狀焰火沿廣州塔底部逐層向上璀璨綻放,直插夜空的廣州塔瞬間成為“世界最大的倒計時牌”,數萬人隨著焰火的層層遞增高聲呼喊,期待著新一屆亞洲體育盛會的來臨。天空中,絢麗的焰火如一朵朵盛開的木棉花,象徵著亞洲經濟社會發展和亞洲體育事業的蒸蒸日上。焰火映紅了人們興奮的臉龐,映紅了這個屬於亞細亞的夜晚。

  此時此刻,讓人忍不住回望歲月滄桑,光陰流水。

  一部亞運史,堪稱一部見證亞洲體育競技水準不斷提高、逐漸成為世界體壇重要力量的歷史——

  1951年的首屆亞運會上,比賽項目只有6個,僅有11個國家和地區的489名運動員參賽;59年後的廣州亞運會,近萬名運動員將參加42個大項476個小項的比賽。亞運會的規模已超過汎美運動會、全非運動會、英聯邦運動會等國際大型運動會,成為除奧運會外規模和影響力最大的國際綜合體育盛會。

  一部亞運史,絕不僅僅是一部亞洲體育發展史。亞奧理事會會旗上,一個光芒四射的太陽標誌象徵著世界上幅員最廣、人口最多、長期受壓迫和屈辱的亞洲,從此以體育的名義,凝聚在這面旗幟下。回眸歷屆亞運會的主題口號,從最初的“永遠向前”、“光明、自由”、“騰飛的起點”,到“團結、友誼、進步”、“亞洲人的融合”、“終生難忘的盛會”,亞運理念和口號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被賦予新的內涵。

  半個多世紀的滄桑歲月裏,不平靜的亞洲遭受了難以盡數的戰爭炮火、政局動蕩和經濟危機,而亞運會卻始終連綿不輟、穩步前行。

  (二)

  今晚,承擔第16屆亞運會舉辦使命的中國廣州,在已經拉開大幕的碧水舞臺上,向全亞洲、全世界講述著一個關於水的故事——

  廣州,本就是一座因水而生的城市,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六脈皆通海”;廣州,更是一座因水而興的城市,自秦漢至今千百年來港口大舶參天、萬舸爭先,“連天浪靜長鯨息,映日帆多寶舶來”。

  在廣州辦亞運,離不開水的故事。“今晚的開幕式就從一滴水講起。”這一盛典的總導演陳維亞説,“這一滴水可以延伸到珠江、黃河、長江,延伸到底格裏斯河,延伸到恒河,形成亞洲文明的匯集。”

  水載來了五湖四海的賓朋,45個國家和地區的運動員搭乘著一艘艘彩船駛來了,他們從珠江白鵝潭出發,由西向東順流而下,經過9.3公里的水上行程後,抵達開幕現場;他們登上了象徵著亞洲各國和各地區人民同舟共濟的“亞運和諧號”巨輪,帶著億萬人的祝福,揚帆啟航……

  在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中,唯一被液態水所覆蓋的星球是我們所居住的這顆藍色星球,水在地球生命演化中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水也是東西方物質觀中重要的元素。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一句“利萬物而不爭”,凝聚了多少東方智慧!

  改革開放30年,中國與世界的互動展現出了一種創造性的軌跡:“和平”“發展”“合作”“和諧”“共贏”,這些關鍵詞定位了中國與鄰國、與亞洲、與世界的關係。

  中國的“不爭”,是不追求“零和博弈”,不追逐排他性的單方利益。因此,中國的經濟以驚人速度發展的同時,更成為地區經濟的增長引擎,為周邊鄰國提供了越來越多的機遇。

  中國的“不爭”,是不追求絕對安全,決不把自身的安全建立在別人的不安全之上。“中國的精神體現在航海家鄭和身上,他當時率領世界上最強大的船隊七下西洋,卻沒有侵佔別國一寸土地。”客觀公正的評論家發現,中國是在把它的崛起“作為促進整個亞洲發展與穩定的一部分”……

  滴滴雨露匯成涓涓細流,條條細流融合終成江河,最終流入浩瀚海洋。

  今晚,在覆蓋著清冽的江水的舞臺上,水的故事在繼續:45名“聖水天使”手捧從亞洲各大水系採集的“文明之水”款款而出,以“和諧亞洲”的名義完成“匯水盛典”,身著亞洲各國民族服裝的青年人簇擁著4座火炬橋從覆蓋著碧水的場地四週涌向舞臺中央,對接成一座和諧“同心橋”,廣州亞運會主火炬盆在“同心橋”的托舉下夢幻般屹立在觀眾眼前……

  “抽刀斷水水更流。”水的凝聚力極強,一旦融為一體,就榮辱與共,生死相依,因其團結一心而威力無比;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水柔而有骨,信念執著追求不懈。黃河九曲,縱關山層疊,東流入海的意志何曾動搖;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水最具包容性、滲透力、親和力,它通達而廣濟天下,開放相容而浩瀚無邊。

  匯水盛典,寓意亞洲的團結、同心、和諧。但夢想再美好,倘若沒有水一樣強大的凝聚力,沒有水一樣執著的追求,沒有水一樣博大的胸懷,夢想怎能變為現實?!歷史昭示我們,在機遇和挑戰並存的重要歷史時期,只有亞洲乃至全世界的國家緊密團結起來,共同把握機遇、應對挑戰,才能為人類社會發展創造光明的未來,才能真正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4年前,在多哈亞運會閉幕式的“廣州時間”節目中,中國書法家慎召民在80平方米的湖州黃綢上揮毫寫下“和諧亞洲”4個大字,表達了中國人對於亞洲未來的殷殷期盼。

  今晚,隆重的廣州亞運會開幕盛典,仿佛神來之筆,濃墨重彩地抒寫著“和諧亞洲”的新篇章。

  (三)

  巨型帆屏上閃現出一條條紅色跑道,表演者在跑道上拼疊出一個個跨欄造型,“運動員”風馳電掣般越過欄架,衝向終點;霎時間,跑道變幻成一座座高山峻嶺,幾名“登山者”奮勇爭先,向著頂峰進發……

  亞運會創辦至今,幾乎與新中國的發展同步。亞運會的興旺壯大,伴隨著中國不斷強盛的歷史進步。亞運會這面鏡子,折射出中國體育向著“更高、更快、更強”奮進的軌跡。

  新中國從不缺少發展體育事業的熱情,缺少的是展示自己的舞臺。儘管曾以觀摩團的身份出現在1951年第一屆亞運會上,但由於國際環境的原因,中國運動員直到1974年第七屆德黑蘭亞運會才真正踏上亞運賽場。之後,在1982年第九屆新德里亞運會上,中國體育代表團終於超過30年來獨佔8屆亞運會金牌榜首位的日本,亞洲體育格局從此發生重大轉變。

  1990年北京亞運會,是中國競技體育真正崛起的一道分水嶺。

  很多人至今仍清晰地記得,北京亞運會之於北京,之於中國,有著怎樣的意義。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承辦大型國際綜合性運動會,也是新中國第一次向世界敞開胸懷,展示自己。

  體育事業的進步,離不開國家的繁榮昌盛和民族的興旺發達。新中國在國際大型綜合體育盛會上的每一次飛躍,都與國家的歷史命運休戚相關。

  “為參加亞運會,我們奮鬥了24年;為舉辦亞運會,我們準備了14年。”時任北京亞運會組委會副主席的何振梁回憶當年,感慨萬千。

  舉全國之力,人人參與。“那個時候,所有的中國人都懷著自豪感和強國夢,北京亞運會的吉祥物是熊貓"盼盼",官方的説法是"寓意盼望和平、友誼,盼望迎來優異成績",其實對大多數國人來説,更期盼的是祖國的富強。”曾任北京工人體育場黨委書記的張國林談起北京亞運會,仍激動不已。

  20年後,亞運盛會再次來到中國,舉辦地點從“心臟”北京變成了南方的經濟重鎮廣州。

  “廣州無需民眾捐款也足以承辦一屆史上規模最大的亞運會。”依靠改革開放30多年積攢起來的雄厚實力,廣州人底氣十足,信心滿滿。

  有數據為證:1989年,中國GDP為15677億元;2009年的廣州,GDP超過9000億元,是20年前全國GDP的60%;而廣東省2009年的GDP更是達到了39081億元,是20年前全國經濟總量的兩倍半。

  就在廣州亞運會開幕6天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宣佈,中國超越德國、法國、英國,成為世界第三大投票權國。剛剛圓滿落幕的上海世博會,更為世界了解中國全面實力和巨大潛力提供了廣闊舞臺;美國未來學家奈斯比特曾預言:“已經開始騰飛的中國經濟……到2010年,會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經濟大國。”就世界GDP排名來看,這已成真。

  今晚的開幕式入場式中,在旗手金紫薇的引領下,本屆亞運會規模最大的中國體育代表團步入會場。

  在北京奧運會賽艇項目女子四人雙槳比賽中,金紫薇和隊友一起為中國代表團獲得第29枚金牌。這是中國賽艇乃至亞洲賽艇選手在奧運會上奪取的第一枚金牌。

  北京奧運會,見證了中國成為世界體育大國的輝煌時刻,也由此開啟了中國向世界體育強國邁進的征程。

  今天,金牌已不再是中國人的強心劑;體育逐漸開始回歸其本質:推廣全民健身,增強人民體質。

  從北京奧運會、第十一屆全運會到廣州亞運會,中國體育賽事的組織者思路開始發生明顯變化,不再單純地把運動會作為承載金牌角逐的舞臺,而是借助運動會的契機推動全民健身的普及。神州大地掀起前所未有的健身熱潮,全民參與體育、共用體育的熱情不斷高漲。

  廣州亞運會“迎接亞運會,創造新生活”主題的重要體現,就是要向民眾倡導一種健康陽光、積極向上的生活理念。“廣州亞運會將是一場大眾的節日。體育最大的魅力,是變成了一種生活方式,使公眾從中得到健康快樂。我相信這屆亞運會和北京亞運會將有很大不同。那個時候我們非常需要金牌第一來證明自己,但現在的中國,已經不單純需要用獎牌來證明了。”廣州亞組委宣傳部副部長曾偉玉的一席話,意味深長。

  (四)

  一陣陣號角聲劃過海心沙島的夜空,600名弄潮兒手拉肩扛抬出一艘三桅古船,在狂風暴雨、電閃雷鳴中與驚濤駭浪搏擊,奮力前行,直入大海。

  廣州這座千年古城從不乏開放包容、敢為天下先的弄潮兒精神——

  2000多年前,趙佗在此建立南越王朝,疆土“東西萬餘裏”;

  1500年前,達摩祖師渡海西來,開壇講經創立禪宗,留下一片紅墻灰瓦的華林寺,至今裏面還飄出青煙,傳出誦經聲;

  1300年前,伊斯蘭教傳入中國,在廣州留下中國第一個清真大寺,那是大唐盛世廣納天下的歷史見證;

  100多年前,出生於此的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在這裡最早睜眼看世界,為中華民族尋求出路;

  99年前,參加黃花崗起義的壯士們,用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震動了全國,為開啟中國歷史新紀元的辛亥革命準備了條件……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這麼多點亮華夏文明的繁星出現或誕生在廣州,絕不是歷史的巧合。“吾粵之所以為全國重者,不在地形之便利,而在人民進取心之堅強。”孫中山先生這樣為弄潮兒精神注解。

  走進廣州市黃浦區的苗頭村,這個千年的扶胥古港,如今已然滄桑巨變。早在張騫出使西域之前,一條連接中東、非洲海上航線的雛形就已形成。這條被稱為“香瓷之路”的“海上絲綢之路”,其始發港就是廣州的扶胥古港。

  2000多年間,作為南中國最重要的港口,廣州迎接了無以計數的藩舶和洋船,是中國最早走向世界、感知世界風雲的城市。同時,廣州也是中國走向海洋的起點,由這裡出發的南海航線,使廣州與馬來文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和歐洲文明先後發生過密切聯繫,造就了中國唯一一座歷2000年而不衰的世界級港口和文化名城,也錘鍊出嶺南人開放包容、敢為人先、不畏艱險的精神品格。

  波瀾壯闊的舞臺上,星星點點紅色的燈光點亮了人們心中的溫情。這是漁家女們在高舉漁燈,憑海遠眺,祈福親人們平安遠航。滄海桑田,彈指千年,那一串串漁燈,高高地懸挂在遠航大船的桅桿上,猶如一抹永恒的生命亮色。

  “還是辦特區好,過去陜甘寧就叫特區嘛!中央沒有錢,可以給些政策,你們自己去搞,殺出一條血路來。”1979年,鄧小平的遠見卓識和廣東人的拼搏勇敢碰撞在一起,打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大門。

  只有走別人不敢走的路,才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風景。

  站在中國改革開放前沿的廣州,以開拓者、創業者的豪邁勇氣和創新精神,實現著經濟發展的大跨越,向世人展現出惠享改革開放成果的“中國南大門”的迷人風采。

  伴著新世紀的曙光,共和國進入發展新階段,廣州也站在了加速發展的新起點上。發展離不開機遇,城市的跨越發展需要強勁的引擎。終於,廣州向亞運發出了熱切的呼喚,亞運選擇了真誠的廣州。

  給廣州一個機會,還亞洲一個驚喜!廣州“敢為人先、自強不息”的城市精神,在籌備亞運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廣州創造了亞運史上由舉辦城市自主開發亞運市場的紀錄,儘管在國際金融危機猛烈衝擊下,國際賽事贊助普遍遭遇“寒冬”,但廣州亞運會贊助商數量、贊助金額均遠超往屆;廣州開創了亞運會非比賽場館集約建設的模式,首次將七大功能區集中建設,由“村”而“城”,為亞運會奠定了可靠的硬體基礎;

  6年來,廣州和中國已經把舉辦亞運會的過程,變成了創造新生活的過程,變成了城市、經濟、發展理念轉型升級的過程,變成了科學發展理念實現飛躍的過程。至於廣州亞運會對於廣州和珠三角地區在擴大知名度、提升國際影響力、引進新的發展理念方面的作用和效果,更是難以估量……

  廣州亞運會最激動人心的時刻到了——

  最後一名火炬手、奧運會跳水冠軍何衝在兩名可愛的小朋友的“幫助”下,用中國喜慶節日裏最傳統的放禮花方式,將廣州亞運會主火炬浪漫而溫馨地點燃。

  這一刻,熊熊燃燒的主火炬和漫天的焰火,照亮了亞細亞人民的榮耀和夢想!

  這一刻,第16屆亞洲運動會在酷似巨輪的海心沙島上揚帆啟航!

編輯:王曉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