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您的位置:首頁-專題-體育-第16屆亞洲運動會-評論反應

兩個亞運 一樣精彩——寫在亞殘運會開幕之際

時間:2010-12-12 16:18   來源:新華網

  激情澎湃的廣州亞運餘音尚在,溫馨感人的亞殘運會又接踵而來。

  經過近四年全力以赴的籌辦,美麗的廣州已經做好一切準備,以舉辦“精彩絕倫”的亞運會的激情、規格和標準,為亞洲人民奉獻一場高水準、有特色、充滿溫情的殘疾人體育盛會,向國際社會兌現“兩個亞運,一樣精彩”的鄭重承諾。

  亞洲殘疾人體育的新起點

  即將開幕的廣州2010年亞洲殘疾人運動會,是亞洲殘奧委會成立後舉辦的首屆亞洲殘疾人綜合性運動會,也是中國繼北京殘奧會後再次舉辦的國際殘疾人體育盛會。

  亞殘運會的前身是已舉辦了九屆的遠東及南太平洋地區殘疾人運動會(遠南運動會)。2006年底,遠南運動會聯合會與亞洲殘疾人奧林匹克理事會合二為一,成立了亞洲殘疾人奧林匹克委員會。而廣州則有幸成為亞殘運會的首屆承辦城市和第一個同年同城舉辦“兩個亞運”的東道主。

  “一個多月內連辦兩項國際盛會,這是壓力,更是動力。我相信亞殘運會將成為和諧、溫馨、感人的一屆殘運會,成為載入史冊的經典。” 廣州亞殘運會組委會副秘書長陳國對即將到來的盛會充滿信心。

  截至12月3日阿富汗代表團完成亞殘運會報名,亞洲殘奧委會所有41個會員協會悉數報名參加廣州亞殘運會,近7700名註冊人員與會。本屆亞殘運會共設19個大項,432個小項。報名參賽的運動員人數為2512人,參賽運動員規模超過歷屆遠南運動會,開啟了亞洲殘疾人體育事業的新紀元。

  廣州亞殘運會組委會副主席、廣州市市長萬慶良表示,自2006年11月28日獲得亞殘運會承辦權以來,中國殘奧委會、廣州亞殘運會組委會、廣州市堅持“兩個亞運、同步籌辦、同樣精彩”的原則,參照亞運的標準,確定了賽會服務政策和運作程式。組委會有序展開亞殘運會場館建設、競賽組織、運動會服務、志願者、宣傳推廣及城市運作保障等方面的籌備,為賽時運作奠定了良好基礎。

  作為首屆亞殘運會舉辦城市,本屆亞殘運會的賽會組織方式將成為亞洲殘奧運動發展的範例:在亞洲殘疾人運動會歷史上首次引進了測試賽;亞殘運會比賽場館全部沿用亞運會的場館,只需專門購買少數特殊器材。此模式相比單獨舉辦亞殘運會,將節省大量資源。下一屆亞運會、亞殘運會將“複製”這一模式,同由韓國仁川承辦。

  廣州亞殘運會組委會也制定了一些新的標準。如每個參賽運動員最多只能參加4個小項或一個大項。

  為擴大亞殘運會的社會影響,組委會先後組織了會徽、吉祥物、口號發佈儀式、倒計時一週年晚會、上海世博會廣州亞殘運會宣傳活動,編輯出版了亞殘運會會刊《我們》及多本亞殘運會知識讀本。

  亞殘運會期間,組委會還將安排殘疾人事業展覽、殘疾人才藝表演等一系列賽會文化交流活動,搭建起一個亞洲殘疾人友誼和文化交流的平臺。

  國際殘奧委會主席克雷文如此評價首屆亞殘運會:“我們已經有了殘奧會、冬季殘奧會,現在又有了亞洲殘疾人運動會,這將是殘疾人運動會史上的新突破。”

  按亞運標準精心籌辦

  殘疾人開展體育比賽有許多特殊需求,無論是無障礙場館設施的改造還是各種特殊器材的準備,以及運動員自身攜帶的輪椅、義肢等的維護和維修,都是以往運動會不曾遇到的。特別是殘疾人運動員對出行、住宿、餐飲都有特殊要求,這都對籌備工作提出了挑戰。

  廣州市市長萬慶良説: “雖然亞殘運會參賽人員只是亞運會的四分之一,但由於其主體是殘疾人,具有特殊性,因此賽會籌辦的要求和難度甚至比亞運會還要高一些。”

  亞殘運會競賽部常務副部長李曉峰對亞殘運會準備工作的複雜艱辛深有體會。在競賽籌備工作中,為了保證賽事的公平,每個競賽項目都要根據運動員自身的身體條件來進行分級。來自國際上的71名專業分級師,將對運動員的身體狀況進行分級,並重新給運動員報名,安排到不同級別進行比賽。“根據傷殘的不同等次,每一個項目要分11個級別進行比賽。”12月8日-10日,已為960名運動員進行了分級。

  作為首屆亞殘運會的承辦城市,廣州一直在認真履行向國際社會所做的“兩個亞運,一樣精彩”的莊重承諾。這意味著廣州亞殘運會的籌備標準要向亞運會看齊。除了做好常規的籌備外,更要在細微處盡顯人文關懷,根據殘疾人運動員的生理、心理特點做好貼身服務。

  萬慶良表示,籌備工作首先是“早”字當先,亞殘運會各方面的籌備工作在亞運會舉辦之前就全部完成;第二是“專”字優先,亞殘運會的標準與國際標準一致,基本沿用了亞運會的模式;三是“好”字領先,即利用廣州殘疾人事業發展處於全國領先的優勢,動員全社會關心殘疾人事業,支援亞殘運會。

  亞殘運會競賽部副部長孔茂勝説,組委會嚴格按照亞運標準辦亞殘運,本屆運動會所選派的主分級師絕大多數參與過北京殘奧會分級工作,這是歷屆遠南運動會所無法比擬的。

  在亞殘運會場館安排上,亞殘運會將沿用亞運會的26個場館,包括19個比賽場館、7個訓練場館,運動員村、媒體村、主媒體中心、亞運公園等。所有場館的坡道、盲道、電梯、低位服務設施、無障礙廁所、輪椅席位等都進行了無障礙改造。各競賽和訓練場館根據比賽項目和殘疾類別配備相應專長的醫生、護士及理療師。同時為應對天氣驟變的可能,為各國、各地區殘疾人運動員和隨隊官員添置了禦寒衣被。為舉辦好亞殘運,廣州市內重修了1000多公里的盲道,從通信、郵政、銀行到運動員村、賽場等,都在努力為殘疾人提供無障礙通道服務。

  亞殘運會組委會副秘書長、中國殘奧委會常務副主席賈勇以“高效、務實和紮實細緻”來評價亞殘運會的籌備工作。他説,1992年廣州第三屆全國殘運會,留下了“愛心滿花城”的深刻記憶,2010年亞殘運會,一定能使亞洲都感受到廣州、感受到中國人民的熱情,感受到我們組織大型綜合賽事賽會專業化水準。

  花城“有愛無礙”迎盛會

  “廣州的無障礙設施越來越多,我們現在出門比以前方便多了。”家住越秀區的肢殘人士張平興奮地説起身邊的變化:出門有盲道、輪椅坡道,過馬路有過街音響信號裝置,坐車有無障礙公交車、大巴和計程車、還有公交車上的盲人語音遙控報站系統。“以前待在家中不敢出門,現在是每天都想往外跑。”

  廣州市無障礙設施建設自第三屆全國殘疾人運動會開始,經過近20年的大規模建設和改造,各項指標均居於全國前列,在2005年被國家授予“全國無障礙設施建設示範城”稱號。

  為讓殘疾人走出家門,平等共用改革開放的發展成果,廣州以亞殘運會為契機,加速推進城市無障礙環境建設。目前,廣州已建立起一個覆蓋全市道路和公共交通設施、公共活動和服務場所的無障礙設施網路,廣州市主要城市道路、商業街、步行街改造緣石坡道、輪椅坡道2萬多個,新建75條場館周邊道路和城市道路,升級改造113條城市道路,均已鋪設有盲道和緣石坡道。

  在城市主幹道約500個紅綠燈路口安裝了盲人過街音響信號裝置,350個路口安裝了行人燈閃倒計時器。全市對75個公交站場進行無障礙改造,共推出510台無障礙公交車、100台無障礙中巴和100台無障礙計程車,新增700台無障礙車盲人語音遙控報站系統。廣州新白雲國際機場、廣州火車站和城市重要交通樞紐完成無障礙改造。地鐵幾乎每個車站至少配有兩個出入口設置盲道,並有盲文導向牌、求助按鈕等設施。52家亞殘運會簽約酒店也實施了無障礙改造。

  本月1日,佔地面積約20畝的廣州國際殘障人文化交流中心正式落成,該中心的落成開創了以殘疾人為主題的常年性博物館的國際先河,為殘疾人文化的國際交流提供現代化無障礙的場所,促進了殘疾人的國際文化交流,標誌著廣州為殘疾人提供文化服務能力的跨越性發展。

  雖然連日的寒流讓原本溫暖如春的廣州氣溫驟降,但亞殘運會聖火的到來讓這座亞運之城再度沸騰,無數群眾走上街頭爭睹火炬傳遞風采。9日上午,火炬在南沙海邊激情傳遞。第5棒火炬手王亞鋒是中國盲人足球隊主力,本屆亞殘運會,他將帶領球隊衝擊金牌。雖然無法看到傳遞現場的熱烈場面,但王亞鋒説:“雖然我看不見,但我聽到了觀眾的呼喚、感覺到了海風、我的心體會到了廣州的熱情!”

  如果説廣州亞運會開幕式是以雄奇的想像力和高科技讓觀眾震撼,那麼亞殘運會開幕式則是以情感營造溫馨,展現人間大愛。八歲盲童參與升國旗儀式,數百位殘疾人母親向世界敞開情懷,可愛的聾啞女珍珍與爸爸媽媽的“心靈對話”……《心聲》、《追夢》、《飛翔》,“愛”的主題將貫穿開幕式文藝表演的每一個篇章。

  殘健共用,愛心無疆。正如亞殘運會會歌《陽光起航》唱的一樣:“迎來一片朗朗的陽光,讓你我的心今天起航……”

  (賈文軍 淩廣志 賴少芬)

編輯:王曉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