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您的位置:首頁-專題-體育-第16屆亞洲運動會-評論反應

揚子晚報:三大球是中國體育的痛

時間:2010-11-21 08:52   來源:揚子晚報

  足、籃、排三大球永遠是社會關注的焦點,但中國的三大球卻面臨“運動成績不盡如人意、長期以來基礎和規模萎縮造成選材面窄、社會影響力大但社會化程度還不夠高”的窘境。在今年8月的國家體育總局一次大會上,副局長肖天曾痛心疾首地提出,我們在北京奧運會上拿了那麼多金牌,但最有社會影響力的三大球項目卻每況愈下。當下的現實是,不要説在世界範圍內,我們的三大球項目即使在廣州亞運會上的前景也絕非一片光明。

  足球: 男足“史上最差”,女足奪牌困難

  中國國奧隊在廣州亞運會表現拙劣,被輿論予以“史上最差”的稱號。在對抗日本、韓國以各自聯賽絕對替補及大學生球員組成的“雜牌軍”時,中國國奧“不偏不倚”,很“公平”地都輸了一個0:3,未能完成“打進八強”這個最低目標。王大雷“微博與球迷對罵”以及國奧主帥孫衛一句“我就是有些人脈”的雷人話語,是中國國奧隊在廣州亞運會上給我們留下的最深印象。

  與男足相比,中國女足的情況稍好一些,但這也僅僅是相對而言。廣州亞運會女足比賽共分兩個小組,每組前兩名晉級四強,中國女足“殺入四強”這個結果,實在沒什麼可誇耀的。在準決賽中,中國對陣日本;韓國對陣朝鮮,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日本與朝鮮將最終殺入決賽,而中國則將與韓國角逐銅牌。儘管在小組賽最後一戰,中國女足只是點球惜敗,但當時韓國女足並未使出全力,到了三四名比賽的賽場之上,中國女足的前景仍然不容樂觀。

  籃球: 男籃欲雪前恥,女籃提防韓國

  缺少了姚明和易建聯的中國男籃,很難讓人放心。在本屆亞運會小組賽前三場比賽中,中國男籃均取得勝利,但真正的考驗卻還在後面。在去年八月的天津亞錦賽決賽中,中國男籃便負於伊朗隊,創造了亞錦賽單節最低得分、半場最低得分、最大輸球分差、第一次在主場丟冠四項恥辱紀錄。而在亞運會之前的一場熱身比賽中,中國男籃又與對手巴西隊大打出手,招致了社會各界的一致批評。廣州亞運會,對於男籃來説是雪恥之戰,要想奪冠,他們就得突破韓國、伊朗等一道道難關。

  中國女籃曾經在北京奧運會上殺入四強,但如今這支隊伍卻讓人感覺陌生。在此前進行的捷剋女籃世錦賽上,中國隊創造了第13名的最差戰績。青黃不接、後繼乏人,業內外人士對這支昔日世界亞軍球隊的未來不無擔心。此次廣州亞運會,中國女籃的姑娘們將接受來自韓國隊的強勁衝擊,一旦對手充分展示“小、快、靈”的特點、發揮出週邊投籃準、攻防轉換快的優勢,中國女籃還能扛得住嗎?

  排球: 男排希望不大,女排肩負重任

  中國男排今年表現令人失望,在世界男排聯賽上的戰績僅為1勝11負,並最終失去了明年世界男排聯賽的資格。此番征戰亞運會,周建安和他的弟子們也需要用佳績來重樹尊嚴。在小組賽中,中國隊和中華臺北、朝鮮和巴基斯坦三隊分在一起,小組出線沒有懸念。但要想奪冠,周家軍還需在面對韓國、伊朗等強敵時敢於“亮劍”。在此前的亞洲盃決賽中,中國隊曾以0:3慘敗于伊朗,而韓國則是亞運會的衛冕冠軍,客觀地講,中國男排奪冠的希望並不算大。

  相對而言,在中國三大球中,要數女排奪金希望最大。儘管中國女排在兩年之內換了三任主帥,正處於“多事之秋”,但在亞洲範圍內還是老大。只要自己不掉鏈子,奪取亞運會冠軍當在情理之中。在亞運賽場,能對中國女排形成威脅的只有日、韓、泰三隊。最近兩年,中國女排輸給過日本和泰國隊,這兩支球隊技術細膩,小球串聯出色,是典型的快變型打法。與她們相比,中國女排網上優勢明顯,大賽經驗也豐富得多。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女排新帥俞覺敏上任後召入了老將周蘇紅,這樣做的目的自然是為了利用周蘇紅的能力和經驗,確保亞運會上的這枚金牌。

  中國三大球的整體狀況為何是每況愈下,以下數據應該可以説明一些問題:女排170人,女足300人,女籃300人,男排400人,男籃2000人,男足10000人,這便是目前中國的三大球的專業體育人口。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任何一位教練,在“無材可選”的情況下,都很難帶隊取得佳績。

  三大球為何專業人口嚴重萎縮?這自然與中國體育界的“錦標主義”、“金牌至上”戰略是分不開的。由於三大球有“投入大,週期長,見效慢”的特點,全國各地體育系統均大幅度地壓縮了編制、裁減了人員,三大球因此一步步被邊緣化,其整體成績也呈現直線下滑的特點。

  面對困境,中國三大球如何才能復興?這並非是國家體育總局簡單的一紙號令所能解決的,“舉國體制”也絕非是“百病包治”的靈丹妙藥,具體的問題還應該具體分析和對待:男足、男籃市場化程度高,應該積極推動職業化進程,切實解決政企不分、管辦不分的痼疾;而三大球的女子項目和男排,則可以走體教結合的模式,依託學校建立一個真正金字塔形人才培養機制。

  從昔日的改革尖兵、成績標兵,到如今成為中國體育難言的痛,三大球走過了一段痛苦、曲折的歷程。中國三大球何日才能真正復興並取得新的突破?所有的人都在期待著答案。本報特派記者組

編輯:王曉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