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您的位置:首頁-專題-體育-第16屆亞洲運動會-評論反應

“金牌第一諷刺論”引全民討論 同行力挺新華社

時間:2010-11-17 10:08   來源:浙江線上-錢江晚報

  “亞運會,就是除了中國之外的亞軍們一起開的運動會;就是請全亞洲的朋友來聽中國國歌的迴圈播放”——這是近日來網路迅猛誕生的“亞運會”新定義。

  廣州亞運會進行到第四天,中國代表團金牌已經達到近80枚,超過韓日兩強合計的一倍還多。領獎臺上,國歌迴圈反覆,金牌應接不暇,昔日國人澎湃的激情卻不斷退卻,中國人似乎陷入了一種對體育的“審美疲勞”。而連日來,作為國家通訊社的新華社連續發表了多篇重磅級言論,亮出“金牌第一是種諷刺”、“為什麼林丹不能像陶菲克那樣享受比賽”等激烈的觀點,在全社會引起了一場當量巨大的衝擊波。這些天,無論媒體還是網路,充滿了觀點尖銳的交鋒。

  新華社拋出觀點:

  中國該派業餘選手打亞運會

  11月14日,新華社記者楊明的一篇言論一鳴驚人。他認為:中國人的體質正在明顯滑坡,但我們的金牌總數是世界第一,亞洲絕對第一。所以,別再把體育等同於金牌,別把金牌大國等同於體育強國了。同時建議,從下屆亞運開始,淡化金牌,從大學或體協中選拔真正的業餘選手參賽。

  楊明是新華社體育部的高級記者,採訪過多屆奧運會和亞運會,對中國體育現狀一直有比較深入的思考。

  而在當天進行的羽毛球男子團體準決賽中,贏球的林丹卻表示羨慕輸球的印尼老對手陶菲克,説自己不能像他那樣“享受比賽”。對此,新華社繼續拋出問題:為什麼一個拿遍世界大賽所有榮譽的林丹,卻不能享受羽毛球?

  結論是:中國只有努力從體育大國真正走向體育強國,才能讓更多的人享受體育帶來的樂趣和益處,而在此之前,中國運動員都在承受體育之外的不能承受之重。

  中國代表團官員反駁:

  爭金牌和全民體育有什麼矛盾

  針對新華社的激烈論點,中國亞運代表團副秘書長殷寶林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反應強烈。殷寶林的觀點有三:競技體育就是要爭金牌;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不矛盾;難道我們的對手美俄日韓就不重視金牌了嗎?

  殷寶林認為,首先奧運精神就是“更高、更快、更強”,如果參加比賽不去爭金牌,那還搞什麼體育?還參加什麼比賽?此外,殷寶林認為,競技體育上去了,就會帶動很多喜歡體育的人群,運動員退役後,也可為更多的體育愛好者提供專業指導。所以重視群眾體育和奪金牌不矛盾。

  從對手的角度,殷寶林分析,“美國不重視金牌嗎?你看北京奧運會金牌輸給我們後,他們硬是給自己找了個臺階,稱他們‘獎牌數第一’!韓國、日本不重視金牌嗎?你看他們亞運會上打得多厲害!”

  同行力挺新華社:

  “唯金牌論”是面子工程

  對於新華社與中國代表團官員的觀點交鋒,中新社認為,也許楊明言辭偏于激烈、表述不夠週密,但對於正在致力從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轉型的中國而言,這種強烈刺痛感卻帶來了積極的警醒作用。

  中新社力挺楊明:作為長期關注報道足球和田徑項目的資深體育記者,楊明提醒人們該看一看亞運會國奧和田徑“獨苗”劉翔比賽門票被“黃牛黨”爆炒的盛況,聽一聽數萬球迷對國奧慘敗韓國齊發的“解散”怒吼。所以作者真正諷刺的並非“金牌第一”,而是在中國作為體育強國符號的“唯金牌論”面子工程,是扭曲的體育發展理念和機制,是對體育“裏子”全民健身的重視不足,甚至是永遠提不起來的中國足球。

  新華社體育部負責人告訴本報記者:

  中國體育的轉型期,不怕爭論

  新華社緣何近日言論火力猛烈?昨天,本報記者採訪了新華社體育部負責人許基仁。

  許基仁坦言,沒想到新華社的這些言論會引起這麼大的反響,“新華社在2007年的城市運動會、去年的全運會等大型運動會上,就已經對中國體育所存在問題進行了反思,併發表了一系列的言論,這些言論和如今的言論是一脈相承的。”

  許基仁説:“楊明等記者的稿子,是他們經過長期調研而形成的觀點,也許尖銳,甚至偏頗。但無論是媒體人,還是體育人,在中國正致力於從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轉型這樣的環境下,經過這樣的討論,能對中國體育有一些深度的思考和認識,是有利無弊的。”

  許基仁還建議,中國的體育環境正在發生變化,中國體育從觀念到體制都急需改變。對於一些影響非常小的金牌項目,不應再佔太多的資源,“中國體育人更應把目光放在那些國際影響大的職業體育上,例如足球、籃球、網球等項目,以及全民健身這樣明顯的短板上。”

  本報記者 王剛

  楊明親口回應:

  希望全民思考,而不是炒作

  “我都五十多歲的人了,幹了27年的體育記者,要出這個名幹嘛?”昨天,楊明接受本報特約記者專訪時,針對有人指責他想出名的説法回應道:“我不希望這個事件變成一個炒作、大家只做看客,我希望的是,我來拋磚引玉,讓體育圈真正冷靜思考,我們國家延續了幾十年的體育模式、唯金牌論,是不是應該有所改變。”

  楊明表示:“這是我個人的觀點,對錯不重要,能引起重視討論,能夠各抒己見,這是挺好的事情。我也看到了該官員的表態,從他作為體育官員的角度,他的觀點也有道理,從競技體育的角度就是要爭奪金牌,但那不是真正的奧運精神。”

  楊明説,亞運會正在進行,大家都在關注著比賽,現在有這樣激烈的爭論,會讓比賽受到影響,“畢竟,這不是選手的錯誤,就像原來大家都批評的應試教育,學生本身也沒有錯一樣,這都是體制的事情。”

  對於新華社記者的身份,楊明不置可否,他和社內對外的觀點一致,“只是個人觀點”,但是,新華社連續刊發這個主題的評論,卻又讓外界認為,這其實也是新華社的觀點。“那位體育局官員説我把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對立起來了,事實上我並沒有對立,20多年前就提出來要兩手都要抓,但問題是,你真正抓了嗎?主要還是抓金牌吧?每個體育局都有這樣的現象。”

  本報特約記者 劉青

編輯:王曉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