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您的位置:首頁-專題-體育-第16屆亞洲運動會-圖説亞運

廣州亞殘運會獎牌刻上盲文(圖)

時間:2010-12-02 07:59   來源:大洋網-《廣州日報》

本報記者獨家專訪打造亞殘運會獎牌的廣州“父子兵團——設計師張海文團隊”

  亞殘運會的獎牌也叫“海上絲路”!昨日,本報記者獨家專訪了打造亞運會及亞殘運會獎牌的廣州“父子兵團”——張海文教授及其團隊(設計師張懿、張聰),張教授告訴記者,他設計亞殘運會獎牌的總體理念是:兩個運動會同樣精彩!

  寓意深刻、別具風格的亞運會獎牌得到了亞組委、運動員、教練員的廣泛好評。亞奧理事會主席艾哈邁德法赫德薩巴赫親王更是誇讚亞運獎牌是“非常傑出的設計!” 一位網友也評價説:“獎牌取名‘海上絲路’,一個很有歷史感和美感的名字,它讓我們看到了廣州亞運的新意思,也看到了廣州這個城市裏之前被人漠視的歷史質感。”

  而亞殘運會的獎牌與亞運會獎牌有哪些一脈相承之處?又有哪些獨特之處呢?張海文教授為我們揭開了亞殘運會獎牌的神秘面紗,並深情講述了那段艱辛的設計之路。

  本專題文/圖 記者劉宏宇、黃建華

  張海文設計團隊簡介:

  張海文:廣州美術學院教授,博士。廣州美術學院工業設計專業創建人之一。從事工業設計、科學研究和教學30多年。長期致力於泛珠三角地區的工業設計,設計作品獲多項國際金獎和國內大獎。

  張懿、張聰:雙胞胎,經歷相同。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工業設計專業,獲學士學位。曾赴英國康橋大學交流學習。現為張海文工作室主任設計師。中級工藝美術師職稱。代表作:《珠江遊船-廣東電臺號豪華遊船》船體造型設計及室內設計。設計作品獲多項國內金獎。

  設計

  理念

  立體弦紋象徵拼搏光芒

  盲文設計凸顯人文關懷

  亞殘運會獎牌的正面與亞運會獎牌的正面設計不同,亞運會獎牌的正面設計主題是“亞奧理事會會徽+廣州市花紅棉”,而亞殘運會獎牌的正面不僅設計有會徽,更有獨特的盲文設計。

  獎牌正面設計:

  富動感立體浮雕形態

  亞殘運會獎牌的正面依據亞洲殘疾人奧林匹克委員會會徽平面圖形,設計成富動感、立體感、時代感相容的立體浮雕形態。立體凹凸弦紋的細節設計,使弦紋在光照下産生耀眼的放射光澤,象徵了運動員的心智、身體和精神在拼搏中煥發出燦爛的光芒。獎牌上特別加入了盲文的細節設計。

  獎牌背面設計:

  “廣船”體現嶺南文化精神

  亞殘運會獎牌的背面設計基本上與亞運會獎牌的設計一致,都是“海上絲路”的主題,體現“兩個運動會同樣精彩”的理念,同時賦予了更多的寓意。

  廣州自古以來就是中國著名的商都、港口,有兩千多年的開放貿易歷史,是中國通向世界的窗口,一直以來以特有的藍色文明、海洋文化著稱。廣州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近代革命策源地、嶺南文化中心地、改革開放前沿地。

  獎牌的設計以中國文化為底蘊,海洋文化為背景,海上絲綢之路為主題。畫面中,翻騰的大海由近而遠向兩邊破開,獨特的 “廣船”由東向西揚帆遠航。獎牌設計承載著厚重的廣州地域文化資訊和當代資訊,充分展現了嶺南人“乘風破浪,開拓進取,敢為天下先”的獨特人文精神,同時象徵了殘疾人運動員努力拼搏,實現自我的精神。

  設計故事1

  盲文內容為guangzhou2010

  在設計亞殘獎牌之初,我們就提出加入盲文。在廣州召開的亞殘奧委會協調委員會會議中,這一想法通過並確定了下來。這一體現“以人為本”的做法在設計過程中卻遇到好幾個難點。

  第一個難點,就是盲文翻譯的問題。一開始,我們請組委會提供相關的盲文,但過了兩個月,沒音信。我們急了,再次找到組委會,才得知找不到翻譯的人。後來通過殘聯找到了盲文出版社幫忙翻譯,殘奧獎牌的盲文也是他們翻譯的。

  接著,我們遇到了第二個難點,盲文的選擇。盲文也有方言和不同的語種,起初的翻譯有英文的版本,中文的版本,但考慮到通用性,我們按照國際慣例,選擇了guangzhou2010作為盲文設計的內容。

  第三個難點,盲文如何融入獎牌設計中。由於亞殘奧委會是在2006年才成立,沒有前屆獎牌的資訊參照,而我們要設計的廣州亞殘會獎牌實際是首次誕生。盲文的點陣大小、間距、凸起高度都有嚴格的規定,不合要求的盲文是無法被手指觸摸閱讀的。為了在直徑60毫米的獎牌上將盲文和亞殘奧委會會徽等設計元素有機融合,在視覺和手感上完美統一,我們反覆做了人機工學實驗測試。我們做了各種大小盲文的獎牌石膏模型,讓測試者用手指感觸不同大小的凸起盲文,以便找到最佳的設計組合。

  在獎牌設計中,儘管小小的盲文讓我們反覆折騰,但我們認為都是值得的,因為它體現了對殘疾人運動員的關懷和尊重。

  設計故事2

  為什麼用廣州的拼音

  我們在提交亞殘會組委會亞殘獎牌設計方案的一個月後,收到了一封來自國際殘疾人奧林匹克委員會(IPC)總部發來的信。信中稱讚“對於獲獎運動員來説,它們是非常好的獎牌設計。”但是,奧委會官員對於盲文的字母提出了一個疑問“為什麼是廣州的拼音?”我們分析這種疑問是有歷史原因的。外國人很早以前就知道廣東、廣州這個地方,但一直用的稱謂是“Canton”,廣州話(粵語)叫“Cantonese”。對於“Guangzhou”不太熟悉,但隨著廣州國際地位的提高,外國人就會習慣“Guangzhou”英文稱謂。如北京以前被稱為“Peking”,但是奧運會後,世界都知道叫“Beijing”。

  最後,國際殘疾人奧林匹克委員會在了解原因後通過了使用“Guangzhou”字母的設計。

  對話張海文

  “兩個運動會

  都同樣精彩”

  記者:亞殘會獎牌和亞運會獎牌有哪些相同之處?

  張:我和張懿、張聰設計的亞運會、亞殘運會獎牌《海上絲路》在設計徵集活動中,都獲得亞組委和亞殘運會組委會專家評審一等獎方案,並被採用。而亞殘會獎牌的設計與亞運會獎牌設計一脈相承,體現“兩個運動會同樣精彩” 的理念。

  記者:作為亞運會和亞殘運會獎牌的總設計師,您對已經成功舉辦的亞運會和即將舉行的亞殘運會有何感想?

  張:在北京舉辦奧運,在上海舉辦世博會,現在廣州舉辦亞運會和亞殘運會,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一種國際胸懷。通過舉辦亞運、亞殘運會,對提升廣州各方面的能力和品牌建設,促進亞洲和世界和諧發展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記者:作為一名廣州人,請您談談獎牌設計對廣州或嶺南地域文化傳播的意義?

  張:亞運和亞殘獎牌不僅僅是運動冠軍的象徵,它更是一種傳播嶺南文化的載體,它是運動會結束後留下的重要寶貴文化遺産。獎牌上彰顯的內容展示了廣州的城市精神與品格,也展示了廣州2000多年的文化底蘊與開拓進取、勇於創新、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的海洋文明。

編輯:王曉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