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您的位置:首頁-專題-體育-第16屆亞洲運動會-聚焦

競賽綜述:激情盛會放飛嶄新希望

時間:2010-11-27 20:14   來源:新華網

  第16屆亞運會27日在廣州閉幕。這是一個有勝敗得失與名次之爭的競技賽場,更是一屆充滿激情與溫情的體育盛會——每一枚獎牌都閃耀著榮光,每一次頑強拼搏與微小進步都演繹著超越的夢想,每一個重在參與的運動員都那麼震撼人心。亞洲體育健兒在亞運賽場創造新的歷史,也在廣州放飛新的希望。

  中國軍團又創新高

  中國代表團在廣州亞運會創造新的奪金紀錄,以199枚金牌、多出歷史紀錄16金的成績,超越此前金牌最多的北京亞運會。如果説北京亞運會是中國體育的一個里程碑,那麼舉辦北京奧運會並勇奪奧運金牌第一後,廣州亞運會將助推中國體育的全面發展“走向新時代”。

  在廣州亞運會,中國軍團具有傳統優勢的部分奧運項目,不但鞏固了在亞洲體壇的絕對優勢,而且涌現大批極具潛力的新秀,展示出可持續發展的良性態勢。中國乒乓球和跳水包攬全部金牌,體操獲得14個項目中的13枚金牌,羽毛球隊獲得5金,舉重隊奪得8金,射擊隊獲得21金,拳擊獲得5金。

  游泳和田徑這兩個金牌大項,雖不是中國軍團的強項,但在廣州讓人看到了具有歷史意義的突破或進展。中國游泳獲得38個項目中的24塊金牌,12個項目遊出今年世界前三名成績。田徑賽場,劉翔跑出13秒09的個人第四好成績,重回巔峰;中國隊重奪男子100米和4X100米接力冠軍。

  因為競技體育不可避免的偶然性,一場比賽或一屆亞運會不能完全反映一個運動項目的水準。然而必須看到,中國軍團的部分傳統優勢項目,比如摔跤、柔道、擊劍、射擊、女子舉重等,出現了人才斷檔、成績滑坡的跡象。

  從某種意義上説,中國軍團在廣州亞運會拿下創紀錄的199枚金牌,也需要理性看待。廣州亞運會的項目設置比北京多了15個大項、100多個小項,而且一些代表團頂尖選手出狀態的週期也不在眼下這個時間點。尤其是影響力廣泛的三大球項目,中國隊雖獲得男籃、女籃和女排冠軍,但男排首次未進四強,女足首次未獲獎牌,未進八強的男足更是被球迷高呼“解散”。

  亞洲力量煥發光彩

  在廣州亞運會,中國澳門和孟加拉國獲得了歷史上第一枚亞運金牌。亞奧理事會大家庭的45個成員中有36個獲得亞運金牌。廣州亞運會有29個代表團獲得金牌,比上屆多3個代表團。這是亞洲體育在不斷交流中共同發展的生動例證。

  在這種不斷發展與變化的格局中,在亞運會上長期爭奪第二名、最近兩屆漸處上風的韓國,這次極大地鞏固了自己的領先地位。韓國和日本代表團的金牌之比,由上屆的58:50改變為76:48,而且,韓國由上屆獎牌總數落後變為這屆多出16塊。

  韓國的射箭、跆拳道等傳統項目優勢猶存,射擊和擊劍等“均勢項目”也顯示出巨大的進步。不過,日本男足與女足首次獲得亞運冠軍,足以讓他們挽回金牌總數失意的顏面。

  廣州亞運會出現了2例興奮劑事件。不過,這並非運動會的失敗,更不影響絕大多數運動員公平競爭、創造佳績。一些國家和地區在跳水、舉重等項目取得長足進步,西亞的田徑項目和中亞的重競技項目仍保持良好發展勢頭,且西亞的伊朗也成為重競技強國。此外,印度獲得5枚田徑金牌,加上泰國在短跑項目“出人頭地”,東南亞成為田徑賽場的新興“實力派”。

  亞洲很多項目在世界體壇具有強大競爭力,亞運舞臺也不斷展示著這種亞洲力量。廣州亞運會在舉重、射箭等項目打破3項世界紀錄,刷新15項亞洲紀錄和27項亞運會紀錄。

  亞運舞臺獨具魅力

  亞運會不是“亞洲版”奧運會,那些非奧項目以及新增項目,比如臺球、圍棋、藤球、板球、龍舟、輪滑等,以其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和觀賞性而彰顯吸引力。

  非奧項目重在參與、展示和推廣。在亞運賽場,有很多成績一般的運動員,也以參與為快樂和享受,以站上亞運賽場為自己和祖國的莫大尊榮。這讓體育精神和亞運魅力更加震撼人心。

  在男子舉重賽場,總成績倒數第一的東帝汶選手巴羅斯,比女子最小級別的冠軍成績還少50公斤。然而,從未獲得過亞運獎牌的東帝汶代表團的這位選手卻非常驕傲,“我希望讓人知道我們東帝汶選手也可以站在亞運會的舉重賽場上”。在羽毛球男雙賽場,馬爾地夫的扎楊/沙裏姆組合僅12分鐘就結束亞運之行,卻不影響他們享受比賽,“我們感到驕傲,對於我們來説,站在這裡就是勝利。”

  中國香港選手黃蘊瑤肋骨骨裂後仍忍痛騎行勇奪銀牌,讓她成為“香港驕傲”;中國42歲的射擊名將張山和日本40歲的網球名將伊達公子,仍在亞運賽場譜寫“不老傳奇”;中國摔跤名將高峰把伊朗受傷對手抱下場,博得一片掌聲;蒙古國業餘運動員奧特根巴雅爾在女子萬米決賽中被超三圈,仍堅持跑完全程……

  拼搏勝於獎牌,參與就是勝利。這些堅守者與超越者的動人故事,正是亞洲體育不斷發展進步的重要動力,也是亞運賽場上永遠的風景。(記者 劉衛宏 張寒 史春東)

編輯:徐維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