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您的位置:首頁-專題-體育-第16屆亞洲運動會-聚焦

全民皆“記者”記者怎麼辦——亞運微博衝擊波

時間:2010-11-27 16:22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廣州11月27日體育電(記者趙仁偉 賴少芬) “偉大的王治郅啊!”“看著大郅脖子挂滿獎牌站在領獎臺上,我的眼淚都要流出來了!一個真男人!”……

  ——26日,中國男籃擊敗韓國奪冠之夜,網民發出的微博如潮水般洶湧,第一時間肆無忌憚地表達著自己的喜悅、激動和爽快,並展開熱烈地互動。

  由於中國男籃如此“給力”,新浪微博的亞運微博條數瞬間劇增,一舉突破4000萬條!是的,微博就有著如此“恐怖”的傳播力量,即時發言,人人參與,讓廣州亞運會真正成了“全民亞運”。

  熱衷微博的不光是網民,許多運動員都在亞運期間開通微博,通過手機網路隨時“直播”自己的亞運心情。

  “無聊死了,房間裏唯一的電器就是臺燈,”這是中國男籃後衛王仕鵬住進亞運村後一條微博。進村後,微博成為他亞運期間不多的娛樂工具。

  “謝謝大家對我的支援和鼓勵!我只能説:一切都是浮雲!我還不會被這點挫折所擊垮!”這是中國游泳明星張琳在輸給樸泰桓後發的一條微博,讓人們看到了低谷中的張琳內心的堅強。

  “我估計三比零了,用不著我上啦,不過我時刻準備著,”中國羽毛球選手田卿甚至在羽毛球女團決賽中都在發微博。

  微博的橫空出世和無處不在,極大增強了亞運會的受關注度。林丹、劉國梁、施之皓、李永波等三百多名體育運動員、教練以及體育名嘴參與其中,成為名副其實的“微博控”。微笑姐在開幕式當天兩小時內就被微博網友搜出姓名和學校,隨後本人也開了微博,被譽為靠亞運走紅的草根第一人。

  在中國舉辦的大型體育賽事上,廣州亞運會還是首次與微博社交新媒體實現如此深度地融合。而亞運微博帶來的衝擊波,效應也是多方面的。對觀眾而言,從此告別了被動觀賽的方式,可以主動發言、參與監督、表達心情;對運動員而言,不用等著媒體來採訪,就可以把自己的狀況第一時間傳播出去;對於傳統媒體而言,則要面對如何應對新媒體的衝擊,當人人都成為資訊傳播者,而且又快又鮮活,記者該怎麼辦?。

  實際上,國際傳媒界早就意識到微博的衝擊力。世界知名傳播集團WPP的首席執行官馬丁索雷爾曾描繪過未來網路奧運、手機奧運的藍圖:全家人圍坐在電視機旁認真收看節目的場景越來越罕見,如今的人可以邊看電視,邊聽音樂,邊上網,沒準同時還打著電話。路透社總編大衛施萊辛格早就表示,新媒體的滲透不可阻擋。他甚至預言,今後奧運會的最快報道並非來自官方渠道,而是觀眾席上用手機上微博發消息的人。

  的確,鋻於微博的巨大影響力,傳統媒體無法對微博視而不見,而要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在廣州亞運會報道中,不少報紙都開設了亞運微博欄目,擷取微博中的精華來豐富版面。以微博為代表的全新社會媒介,在大賽包括亞運會期間扮演著和傳統媒體的互補角色,在這個平臺上,運動員與網民互動對話更便捷,採訪者和被採訪者之間溝通更迅速,報道的視角和維度也更加多元。

  當然,使用不好,微博也會成為一把雙刃劍,中國男足門將王大雷就栽了跟頭。他在輸球後通過個人的新浪微博辱罵球迷,結果成為眾矢之的,弄得灰頭土臉。看來,使用微博也要遵守基本的規則,而運動員如何使用微博也是一個新的課題。

編輯:徐維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