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彰化縣人文采風

  時間:2009-01-04 14:42    來源:台灣網     
 
 


  一代木雕奇人——李松林

  1985年,臺灣教育主管部門頒發第一屆民族藝術薪傳獎,鹿港李松林先生是木雕類的得獎人之一。李先生出生木雕世家,自十三歲學藝,憑藉誠懇的敬業態度,與能在傳統的技藝上創出新風格,在青年時代就出人頭地飲譽于省木雕界。經歷了七十年木雕生涯,猶是斧刀運用自如,一塊木頭在李先生的刀斧之下,卻能展現出無窮的生命。李先生的木雕以精細為特色,再複雜的題材,在他的手下可以説是“玲瓏通透”的出現,嚴密而自然,在傳統的藝術上,以寫實的作風,又加入裝飾的趣味,可以説是當代傳統藝術的代表人物。

  濁水溪畔的雕硯手——謝苗

  常言道:“淡中求真味,長裏識英奇”,現年八十高齡的二水硯雕名家謝苗,堪稱平常人裏的不平常人。彰化縣二水鄉在幾十年前,曾有不少鄉民以雕硯為副業,後因書法藝術的沒落,導致硯雕家紛紛改行謀生。唯獨十四歲即開始雕硯,至今六十多個寒暑的謝苗,仍一本初衷,執著硯雕藝術工作,不求名不求利默默地為硯雕藝術奉獻心力,將一塊塊冰冷的螺溪硯石,雕琢成富有情感,洋溢出無比生命力的藝術珍品。早期作品曾得到全省博覽會特優獎;1980年榮獲“中韓文物展”的特選獎,而謝苗本人則于1989年,獲頒全臺工藝類最高榮譽——民族薪傳獎。

  民俗燈藝薪傳者——吳敦厚

  彰化鹿港鎮中山路出了一位家喻戶曉的人物,聲名甚至遠播美、日、法、荷、德、韓等國,這就是彩繪燈籠的吳敦厚,他開的舖子沒有特別的店號,就叫做“吳敦厚燈鋪”。曾獲薪傳獎傳統工藝類獎項的吳敦厚,世居鹿港,小時候他跟一位王姓師傅學做燈籠,那時候學到的是圓筒型的字姓燈,寫的也是單色刻板的姓字,他在十三歲雙耳失聰後,未曾稍挫制燈籠繪燈籠的志趣。現年七十二歲的吳敦厚,製造燈籠已有五十餘年,出自他手下的作品精美細緻,享譽中外,由於社會形態的變遷及年老藝人的逐漸凋零,感於傳統技藝漸無傳人,早年即失聰的吳敦厚十餘年來熱心的受聘于全省縣(市)立社教館、文化中心、民俗活動等,為高中、初中、小學等級老師傳授製作燈籠技藝,期使無形的文化資産後繼有人。

  鹿港神像雕刻師傅——吳清波傳奇

  鹿港的吳清波先生是一位執著于傳統的神像雕刻師傅。吳先生曾獲文藝獎和薪傳獎,是泉州“小西天”神像雕刻祖鋪的第五代傳人。吳家傳統古法,雕刻一尊神像之前,必須先觀察買主的五官、生辰、肖屬、職業及行走體態等,然後才決定雕刻何種神明以輔買主的福份,並表現于神像上。例如買主印堂單薄,便將神像的印堂刻的略微福厚;買主命中缺土,則黃土多刷一些。因此,吳先生無法預刻神像以待買主,這是他與坊間神像店最大的不同之處;甚至連每尊神像開心的位置也都因買主而特定。吳先生長年浸淫,始終固執著一份情感——以手工雕刻神像,以一人獨立完成。也因這樣的固執,讓我們得以知道祖先曾經給過我們什麼。

  陳萬能的錫藝

  錫,是一種具有銀灰色光澤的金屬,也做“賜與”解。在古典的中國,從福祉的賜與延伸到錫器之為用,是一種浪漫的聯想。錫工藝在臺灣興起有百年以上歷史,但到今天,因社會變遷和住居環境的改變,錫業已大為衰退式微,往昔鹿港的盛況已成回憶。碩果僅存又有心振興錫藝,使綿亙在歷史底層的錫藝站起來再出發,且汲汲超越傳統格局、自我突破,追求創新賦予生機的,首推鹿港萬能錫鋪陳萬能先生。陳氏家族經營錫業迄今已歷四代,陳萬能先生從十四歲隨父習藝,歷經三十多個錫坊歲月,如今已是精壯盛年,終於他走出自己的風格,也超越前輩的窠臼;最重要的是自己肯定了自我,也獲得幾許的知心迴響。“文建會”主委陳奇祿博士,曾題“洪爐鍛鍊,巧藝如神,一脈薪傳,工夫精純”十六字相贈,使這位默默執著的打錫師傅獲得無比的鼓舞和肯定,願為民族藝術的薪傳而堅持。

 
編輯:賀晨曦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