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歷任縣政經濟施政重點

  時間:2009-01-08 13:22    來源:中國臺灣網     
 
 


  1985-1995

  工業發展:著重引進大型工業的企業投資,由于當時雲林縣欠缺吸引工業發展所需的既有產業基礎、人才供應、及基礎設施,所以採取開發工業園區的方式,提供廠商經營土地需求,吸引中大型、傳統科技、上遊原材料為主的制造業進駐,包括沿海區域的臺朔第六輕油裂解及相關工業區,及山線區域的鬥六工業園區,在當時確實相當顯著的吸引了高階工作人力移入、提供基礎勞力工作機會、帶動相關的服務業及工程建築行業發展,創造該年代的縣內的基礎與道路建設、經濟、人力移入、公共支出的成長榮景。

  銷售服務:隨著工業的發展與外來高消費人口的移入,銷售與餐飲服務也隨之逐步發展,帶動雲林縣的生活設施與消費意識的提升。

  農林漁牧:農漁業仍是雲林縣最主要的產業,漁業部分因為沿海地區的地層下陷與海水倒灌問題日趨嚴重,招致相當的批評與漁業反省,因此產生發展受限的瓶頸,在沒有養殖科技的提升或更新的情況下,處于日漸縮小的狀態;農業部份以水果與蔬菜(包括蒜)為主,主要銷售都市的批發市場,囿于產地農作收成的大量化、同時化供應現象,且欠缺產品差異化與高價值化分類,因此農產價格甚至銷售數量都容易受到銷售管道經營商的控制,不僅市場未能蒙受農產生產力提升的效益,農戶更是無法接觸市場需求暢旺的好處,以致農業一直處于傳統的農產運銷模式,農業所得無法有效提升,相對工業的工作收益是明顯偏低的。

  教育文化:積極引進工商發展所需的高等教育,同時引進“國立”(後改為科技大學)與私立技術學院,提供雲林縣縣民在地科技、經營管理與人文藝術的學習機會與管道,也帶動高素質青壯年齡人口的流入,大量外地學生流入所帶來的消費與繁榮景象,對于提升雲林縣的人力素質與生活條件絕對有積極的貢獻。

  土地開發與建築:工業引入所帶動的大型建設,與因應人口移入對房舍的需求,確實帶動當時的房屋建設業與土地開發。

  交通建設:鄉鎮間的交通建設為主,尤其因為海邊工業區的開發,建立以工業區為中心的交通網,對海邊鄉鎮網的經濟發展有很明顯的貢獻;山線地區的交通建設維持既有的規模,進行更新改良;山區與海線之間的快速連接道路也在規劃建設之中。

  都市發展:海線區域從以北港為中心的鄉鎮網,發展為以工業區為雙中心的鄉鎮網;山線部分則因為鬥六工業區與高等教育的進入,更行強化以鬥六市為中心的鄉鎮網絡發展。

  雲林縣此階段的經濟發展,展現出轉變以往只專注農漁業的經濟體質的縣政企圖,借著海線區域的石化工業區開發,山線部分的工業與教育事業的投入,帶動雲林縣的交通與都市基礎建設、人力結構、現代化工商業的起步,並提升雲林縣文化、生活與消費的要求水平;以引入工業與高等教育為主的施政重點,對爾後沿海區域、及鬥六市為中心的山線鄉鎮網經濟體質的轉變有相當程度的影響。

  1996-2005

  工業發展:著重進一步引入高科技、精密技術、或高附加價值企業,因此再一次推動科技工業園區的開發,向島內外各知名企業進行招商服務,可惜因為海外加工制造環境的競爭力提升、企業兩岸或國際資源布局的長遠考慮、及雲林縣發展高科技工業的基礎條件(人才、關聯產業與上下遊廠商不全、及經濟政策的不穩定)的不足,科技工業區並沒有發揮預期中的引入與帶動效果,反而是傳統工業廠商卻逐步的外移,降低了一些雲林縣本就不堅強的工業實力;海線不分的石化工業拜該廠區龍頭廠商的經營績效與產業關係,卻持續的投資開發,為雲林縣的工業發展創造了相當的貢獻。

  農業與休閒產業的結合:由于雲林縣逐漸成熟的生活消費,以及周休二日所引起的休閒旅遊風潮,加上本縣山區景色與重點農產(咖啡、柑橘、文旦、茶葉),本階段的農業活動著重以農產在地消費與農業景觀,創造餐飲休閒、精致農業、地方文化特色產業等商業與服務為主的經濟活動,包括以劍湖山為主的遊樂區旅遊,古坑草嶺山區的咖啡休閒與民宿,及後續的咖啡文化活動、及宗教藝術展覽與玩偶藝術制作等活動,對于吸引外縣市旅遊人潮的進入與消費,產生相當大的推波影響。

  商業消費:休閒產業及地方文化節慶活動,吸引外部休閒人口的觀光消費,次基本縣消費力提升與服務水平的提升,加上前階段工業與教育政策下,所帶來的流入人口衍伸的房產、生活消費與採購、娛樂文化與基層教育等消費支出,確實為雲林主要都會區域的商業活動,注入相當的活力與環境改善。

  教育文化:在少子化的趨勢下,加上農漁村地區弱勢青年的外籍配偶比率升高,本縣各鄉鎮地區的基礎教育發展,逐漸面對學生入籍萎縮及教學輔導需求增加的現象,相對都會地區的教學投入,更顯現本縣教育水平的城鄉差距問題,如果進一步影響高中教育的既有水平,會進而深化本現學子的外移情形;高等教育穩定的成長發展,但是與本縣的產業會其它經濟活動的結合情形仍不夠普遍與深入。

  土地開發與城市建設:由于新進工業引入並不成功,新一波的人力移入已趨于飽和,都會房屋的建設日漸稀少,但是商業消費隨著都會發展也穩定的成長,進而推動都市區域商業建築與非都會區的休閒民宿建設的增加;簡言之,本階段的土地與建設開發較偏重都會商業房舍與休閒旅遊建築。

  交通建設與都會發展:東西向快速路與三號高速公路的相繼開通營運,非常有效的結合海線與山線兩大鄉鎮網絡,雲林縣內的交通係統趨于緊密完整。

  此階段的發展有別于前十年,工業方面無法進一步吸引高科技、高附加價值產業的進入,只有海線區域的石化園區繼續展現工業活力,山線部分則甚至微微呈現衰退跡象,商業部分則是持續成長,並走入休閒、生活、文化的消費層次,農業生產雖然仍是傳統的量產統銷的經營模式,農產收成仍然會受到供需失調與中間商操作的影響,但是也已經有轉型觀光或精致農業的零星案例;受到臺灣產業外移與經濟轉型的影響,失業返鄉的縣民漸增,民眾平均收入漸減;雲林縣在此十年間面對工業萎縮、失業返鄉的大環境,展現出另一次轉型休閒服務、精致農業的經濟動力。

  2006-

  目前的縣政施政走向與經濟發展特色仍然有待觀察,可以明顯掌握的政策意涵如下:

  工業發展:對既存的大型工業(尤其石化工業),持限制管制、偏重保護環境資源的態度;對其他新進企業或科技產業尚無明顯有效的引進作為。

  商業與服務業:應仍是推動既有的休閒、遊樂、民宿、餐飲、地方農產文化活動等政策方向。

  教育文化:延續既有發展。

  農漁業:農業為當前施政者的政策重心,但目前農業仍然保持大量農作運銷的傳統方式,與小規模精致化轉型休閒的模式,新的經營輔導構想仍有待觀察;漁業受限于地質保護仍然處于瓶頸狀態。

  土地開發與建築:有待觀察。

  都市發展計劃:維持既有的鄉鎮網絡架構,鬥六與石化工業區仍然為山線與海線的主要都市,但是尚無法成為帶動雲林縣整體成長的都會區域中心。

  由于尚在施政初期,實質的施政方向與縣政遠景是否有明確的轉變,仍有待觀察。

 
編輯:賀晨曦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