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歷史地理氣候

  時間:2008-02-04 13:49    來源:台灣網     
 
 


  歷史

  西元1705年(清康熙四十四年),駐軍嘉義的臺灣北路營參將張國,發現南屯一帶地沃水豐,於是著手墾荒,是臺中發跡的開始,從犁頭店到西屯、北屯,臺中市駐軍紮營之處,開始成為戮力耕耘的希望之地。

  臺中市的歷史起源於清末。1890年臺灣巡撫劉銘傳在當時東大墩街南側的“橋仔頭”聚落附近創建八卦形城池及大量官署建築物,預備作為臺灣設省之後的省會所在。後任巡撫終止此計劃,但第一期的建設成果是清朝營建城池中規模最大者。 

  西元一八八七年(清光緒十三年),臺中市一度成為臺灣的行政中心。日據時期,于鐵路、海港與公路的開通與興建,臺中市躋身為中臺灣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

  日據時代為臺中市發展最快速的時期,日本政府看上臺中的地理條件以及清代留下的大量官署及官有地,積極實施市區改正計劃,整治河流與設計棋盤狀道路,並開通縱貫鐵路,將臺中興建成為臺灣新興的現代化都市。

  1920年臺中設市時,轄境尚未包括現今的北屯、西屯和南屯,此三區直到1947年2月1日才劃入臺中市管轄。

  由於地理位置方面優良,交通便利,至臺北高雄只需一至二小時,重要對外交通設施有臺中港、清泉崗國際機場、高鐵臺中站等。

 


  地理

  臺中市位於臺灣本島西側的中部。地形上,臺中位於臺中盆地,四週環山。平日若天氣晴朗,則可自大肚山等臺中周邊的山俯瞰整個臺中盆地。

  其中,臺中市區被多條溪流穿過,大型的溪流由東至西有廓子坑溪、大里溪、旱溪、筏子溪,小型(或為區域排水系統)則有綠川、柳川、梅川、麻園頭溪、楓樹角溪(亦作楓樹腳溪或楓樹溪)、朝洋溪。其中,綠川、柳川、梅川、麻園頭溪四者被稱作臺中市區的四大河川。于日據時期,日本企圖倣照京都市的都市計劃來規劃臺中,因而整頓了四區內的四條排水系統。至今,仍可由柳川兩岸的柳樹一窺鴨川的意象。臺中市的氣候受到這些流經的河川調節,顯得更為怡人。

  在行政區上,臺中市四週皆與臺中縣接壤,其東側與臺中縣太平市及新社鄉相鄰;西緣臺中縣沙鹿鎮、龍井鄉及大肚鄉;南鄰臺中縣烏日鄉及大里市,北邊則是臺中縣豐原市、潭子鄉與大雅鄉。

  臺中盆地
  臺中盆地是臺灣中部的一個地理區域,位於臺中縣豐原至南投縣名間鄉之間,為臺灣最大的盆地。臺中盆地北以大甲溪為界,南鄰濁水溪,東至中寮丘陵,西到大度臺地以及八卦山臺地。盆地南北長約48公里,東西最大寬度14公里,盆地內地勢南北高、中間低,面積約為400平方公里。

  但也有以臺中縣市(大肚溪以北)部分為臺中盆地,南投縣(大肚溪以南)部分稱為南投縱谷的稱呼。

  頭嵙山
  頭嵙山位於臺灣臺中市大坑風景區內,為臺中市最高峰,高度859米。擁有相當特殊的冰河時期孑遺植物。另外原本生長于中高海拔山區的溫帶植物,由於特殊的惡地地形影響,也生存於此區。

地理

經度

東經120.4度

緯度

北緯24.09度

東西寬度

14.2公里

南北長度

11.3公里

總面積

163.4256平方公里

海拔高度

最高:859米(頭嵙山主峰)
最低:30米
南屯區中和裏南端筏仔溪岸)
中位值:

氣候

氣候類型

副熱帶季風氣候

年平均溫

23

年降水量

2171.9mm2006


 
編輯:賀晨曦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