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倒扁運動進入相對調整期,臺灣當局近幾天來似乎又“活”了過來,試圖掀起一場聲勢浩大的“正名”潮,許多帶“中”字頭的企業和機構都成為臺當局下手的目標。民進黨中常會18日下午甚至提議要求“行政院”將“中華民國紀年”也修改為西元紀年,並稱這樣有利於與國際接軌。不過,臺當局的這陣躁動不但在島內被民眾痛罵,據臺灣中廣新聞網報道,還再度遭到美國的“當頭棒喝”,美國警告説,“希望臺灣在美國忙於朝鮮問題時,能夠確保臺海平靜無波”。對此,臺灣《經濟日報》的文章指出,當局推動的“正名”註定成為一場無頭運動。
所有帶“中”字的都要改名?
臺灣當局這次的“正名”瘋狂源於上個月一次並不成功的轉移倒扁民眾視線的行動。9月初,陳水扁借出訪躲避倒扁浪潮,臺當局特地在陳水扁出訪前兩天,宣佈將“中正國際機場”改為“臺灣桃園國際機場”,並迅速將機場大樓外的招牌換了,企圖以此吸引民眾爭論“機場正名”而忘記“倒扁”。一個多月後,倒扁運動進入相對調整期,臺當局突然想起,當時中正機場改名似乎並沒有遭到外界與島內民眾的強烈反對,因此認為“到了正名的好時機”。臺“行政院”於是專門組成項目小組,商討大規模“正名”的可行性。
據臺灣《中國時報》17日報道,“行政院”已在10月初以密件公文形式低調地展開“正名”評估,包括中油、中船、中鋼、中華電信、中華郵政、中華航空等“中”字頭企業都在審核之列。“行政院”高層還透露,在“國際條約”與“邦交國”方面,臺駐外單位名稱都已完成“正名”,非“邦交國”則視情況進行。在公營事業方面,中國國際商銀已與交通銀行合併為“兆豐金”,未來其他公營事業都將逐案推動。據稱“中華航空公司”將在一年內被改名為“臺灣航空”或“福爾摩沙航空”,“行政院”甚至正在評估將臺北市“中正紀念堂”也改為“臺灣民主紀念館”,或者擴建為“臺灣民主文化園區”。
臺當局將展開大規模“正名”運動的方案被媒體披露後,立即引起了島內一片抨擊。17日,無黨籍“立委”沈智慧當面質問“行政院長”蘇貞昌説,應該乾脆請陳水扁的兒子陳致中改名,否則名字會有“向中國致敬”意思。蘇貞昌則假裝幽默地回應稱,他曾建議“總統府秘書長”陳唐山,“唐山”兩個字要不要“正名”一下。
美國稱改名就是“臺獨”
對於臺灣當局近期的“正名”活動,美國國務院熟悉臺海事務的官員18日接受島內記者採訪時指出,美國不支援任何走向“臺灣獨立”的步驟,包括公營事業單位改名或臺灣駐外機構改名,這些改名動作具有走向“臺獨”的含義,所以美國不支援。據臺灣《聯合報》報道,美方甚至私下透過外交渠道傳達資訊給陳水扁,“希望臺灣在美國忙於朝鮮問題時,能夠確保臺海平靜無波”。
島內分析人士指出,美國的態度實際上早已有之。在2004年陳水扁揚言要推動“正名”之際,美國就公開表示,“不理解”也不支援臺灣駐外機構及公營事業單位“正名”,要求臺方就此給出一個能令美方信服的解釋。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美國再度公開説明不支援“改名”,恰恰是在美方以強硬態度批駁陳水扁所謂“第二共和”的第二天。美方對臺態度一貫是又拉又打,這次卻連續放重話要求臺灣在同一類事件中“謹言慎行”,實屬罕見。
17日,臺“中央社”還特地報道,在當天美國智庫“外交政策協會”公佈的2006年度美國民意調查報告中,高達74%的美國受訪者表示“不同意或強烈不同意”“臺獨”主張。
陳水扁想兩年內去掉所有的“中”字
事實上,臺灣當局推動所謂的“正名”由來已久。2004年12月,陳水扁宣佈將在兩年內從公營公司和駐外代表處的名字中除去“中國”二字,此後臺灣便開始了所謂的“正名”運動。2005年1月,臺“教育部”以“特急件”向中國文化大學、中華大學、中國醫藥大學等9所以“中國”或“中華”為名的學校發出公文,要求以最快速度更改名稱,以“彰顯臺灣主體性”,在島內引起譁然。今年六七月份以來,陳水扁更將“去中國化”、“正名”作為對抗倒扁運動的一部分。陳水扁除了下令讓中正國際機場改名外,還在9月1日的“軍人節”大會上指示,4艘基德艦要用臺灣本土地名來命名。
不過,臺當局的“正名”運動往往是大張旗鼓地開始,卻虎頭蛇尾地結束。由於陳水扁當局無法在“立法院”通過“修法”的形式將政府機構“去中國化”,因此只能偷偷摸摸推動“臺灣正名”,比如將沒有“法律”規定的一些機構英文名稱擅自加上“Taiwan”。
據報道,民進黨主席遊錫堃任“行政院長”時,曾緊急要求所屬單位、公營事業、駐外單位等實施“正名”的計劃,但各單位一直用“拖字訣”應付過去,“正名”案也就不了了之。謝長廷接任“行政院長”後,迫於“總統府”的壓力,只得展開“正名”活動,搞了很久也才只是將“中國石油”正名為“中油”,“中國造船”改為“中船”,“中”字仍然沒去掉,讓陳水扁很不高興。因此這一次“行政院長”蘇貞昌提出,先對各單位悄悄進行評估,一旦時間成熟立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完成“正名”。
“中”字頭企業都不願改名
對於當局掀起的這股“正名”風,作為目標的中華郵政、中華電信、中華航空等企業都相當低調,不願意回應。中華郵政董事長賴清祺表示,要不要改名,並沒有接獲上級指示,一旦要改,還得看“立法院”同不同意,並完成修法程式。另一方面,由於中華郵政與不少國家簽訂有郵政業務的交換協定,因此這部分也需要修正。而已經上市的中華電信、中華航空則表示,要不要更名首先必須聽股東的意見,兩家企業都有龐大的國際合約,特別是中華電信在海外發行大量的信託憑證,一旦更名,兩家企業多年所累積的品牌認同及商業信譽,便形同放棄,損失難以估計,因此公司暫時沒有改名計劃。
據報道,中華航空要改名,光是換掉機身上的“中華航空”幾個字,就要花6億元新台幣,品牌損失超過300多億元新台幣,這還不包括航權和航線合約更改的損失。臺灣最大的企業中國石油公司則表示,如果要改名稱,先不論與國際間簽訂的商業合同等法律問題,光是將與“中油公司”相關的廣告招牌等重新油漆、製作,就要花費30多億元新台幣。中油副總曹明還指出:“目前中油的英文名稱和商標都沒改,因為要改名,得立法院通過預算,何況要改成臺灣石油也早已被人註冊,根本沒法改。”
臺灣《經濟日報》指出,僅中正機場“正名”就耗民脂民膏1億元新台幣之多。“中字頭”公司基本上都是具有悠久歷史的知名大型公營企業,它們的名稱早已深入民心,要“正名”涉及法律、經濟、商譽、文書、廣告等等許多層面,耗資更巨,並非易事。有分析認為,即使以臺當局自誇為“典範”的中正機場改名來説,實際上除了機場大樓上的3個招牌外,所有高速公路上路標、客運站牌上的站名,甚至機場的官方網站上,都還維持“中正國際機場”這個名稱。
不過,也有分析認為,“中”字頭的企業雖然在臺灣都是老字號,但赴大陸投資卻可能遭遇商標註冊瓶頸,因此改名也有好處。
臺灣不可能去掉“中國”痕跡
有島內分析指出,民進黨執政6年多來,“國營事業”仍然到處都是“中國”,一些“臺獨”社團對此非常不滿,甚至揚言要棄民進黨另選代言人。因此,民進黨希望借此次活動安撫“臺獨”社團,以獲得更多的支援。
臺灣《聯合報》分析指出,陳水扁在政局敏感之際再度出手“正名”,仔細觀察,不難發現,陳水扁每逢選舉造勢時或面臨危機的“非常時期”,他都會出手,打“去中國化”、“正名”等牌,這是他慣用的政治伎倆。目的一是騙取深綠板塊的選票,轉移“非常時期”的社會焦點,以求自己金蟬脫殼,渡過難關;二是向只有一成多的深綠民眾“顯示誠意”,鞏固他的基本盤,不至於潰散以保護他賴以生存的最後一個堡壘。
不過,陳水扁當局想把臺灣島內所有帶“中”字和與“中國”有關的名字都去掉根本不可能。臺灣幾乎每個市鎮都有許多街道和“中”字有關或以大陸地名來命名,比如中山路、中正路、南京路、西藏路等,許多人的名字中也都與中國有關,如果要改名字,那臺灣所有的戶籍與民眾的生活習慣都會被打亂。
對於媒體爆出當局又要搞“正名”,幾乎所有人都罵這是“勞民傷財的無聊”行為。島內媒體報道説,現在臺灣中部蕉農1公斤香蕉才賣1元新台幣(4元新台幣約合1元人民幣),一卡車香蕉才賣1000元新台幣,蕉農生活苦不堪言,都快活不下去了,當局此時卻還在推動“正名”,要花大筆納稅人血汗錢,難道“正名”可以當飯吃?●環球時報臺北特約撰稿人 蕭師言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周禮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