闊坦的大地,炎熾的日頭,終年掠野的風,潔凈無垠的汪洋,這四項地理天候條件的結合,孕育了臺灣西南沿岸廣袤無邊的鹽田。從嘉義布袋到臺南七股,延伸30多公里的海岸線上,臺灣三大日照鹽場:布袋、北門、七股由北而南鋪展。黃莽莽的平野上,一汪汪鹽田與魚場綿延到天際,白色的鹽堆與水澤在陽光下閃閃發光,這就是老一輩人習稱的“鹽份地帶”。
鄉土情從100多年前的明鄭時期開始,曬鹽景象就是嘉南沿海的特殊地景。每年10月至翌年4月為南部旱季,正是曬鹽的好時節,鹽工們自遠處閘門引海水進入內陸鹽埕,經蒸發、濃縮、曝曬,鹽分濃度越來越高,最後形成顆顆正立方體天然結晶鹽堆積如雪。黃昏時,夕陽余輝映耀在鹽山和鹽灘水面,映照出粼粼波光,而風車嘶嘶旋轉起舞,白鷺鷥靜棲沙洲,展現出獨特的鹽田風光。隨著鹽村人口外移,昔日,鹽工們頭戴斗笠、身包花布衫,赤陽下鏟鹽、挑鹽的幹活情景,已不復見。唯一不變的是鹽山,始終表示著地方産業的縮影,數百年來不曾改變。為了有效地開發濱海鹽田的觀光資源,臺鹽有意在北門鄉設立“鹽業博物館”,展示中外各國和臺灣的鹽業歷史與文化,以帶動濱海地區的繁榮。
虱目魚的故鄉“鹽份地帶”除了鹽田多之外,縱橫交錯的魚場也是一大特色,這些魚場多半以飼養虱目魚為主,規模堪稱全臺之冠。以現撈虱目魚做成的各式料理,成了濱海鄉鎮吸引老饕的名食。虱目魚滋味甘美,含有豐富的營養素,被認為具有滋補、養顏之功效,因此廣受民眾喜愛。品嘗虱目魚以農曆6~8月最佳,此時雨水豐潤,肉質最細嫩,尤以重量1斤左右者最美味;虱目魚可煎燒、可做湯,還可做虱目魚丸、虱目魚幹,而虱目魚頭、虱目魚肚、虱目魚胗均深受老饕喜愛。在臺南沿海一帶到處都吃得到虱目魚料理。縱觀鹽份地帶全線景觀差異不大,除鹽田、虱目魚場、蚵棚外,淺海裏有人撿蛤蜊,採牡蠣,浩瀚的大海上漁舟點點,每年一度黑面琵鷺渡冬的盛況,都是遊客可擇地遊玩的重點。
交通風向標:由臺南火車站前搭往南鯤鯓、馬沙溝的興南客運,于七股下車,惟此線班車不多;或搭往佳裏、麻豆等地的興南客運,下車後轉搭往七股、七股鹽場及龍山村的車班可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