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區名釋義及沿革: 
 1500年左右,隨著世界海運的暢通,陸續有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航經臺灣海峽而發現“福爾摩沙”——臺灣。明熹宗天啟二年(1622年),繼西、葡而來的荷蘭人為了在東洋尋找一個據點,乃佔據澎湖島,後來受到明兵的驅逐,逐于天啟四年(1624年)離澎,改向澎湖東邊的臺灣安平,佔領安平之後築熱蘭遮城(亦稱臺灣城)以作防禦,並形成市鎮,形成熱蘭遮街,展開與大陸及日本的貿易。
     由更早的歷史記載看來,安平鎮在三國時代被稱為爽洲;隋、元時為琉球;明代稱為東番、臺灣及北港;荷蘭殖民統治時代,單以大員稱之。明永歷十五年(1661年),鄭成功來臺驅荷,乃改稱安平鎮,鄭氏三代皆奠都于此。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鄭克塽降清,臺灣以臺南為臺灣首府,而安平鎮即為效忠里,設有水師協鎮署,並署五館:閩安館、金門館、烽火館、海仙館、提標館等官署。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臺灣因中日馬關條約而被割讓。1901年,改效忠里為安平街,隸屬于臺南廳。1920年,臺灣自治制施行,將安平街改為安平區乃沿用自今。 
 地理位置:
 
 東以中華西路和中西區為鄰,南以健康路和南區為界,北以鹽水溪遙望安南區,西臨臺灣海峽,面積11.0663平方公里。
 
 轄內行政單位:
 
 計有安平派出所、華平派出所及育平派出所維護區內治安,安平區衛生所掌理衛生工作,安平區戶政事務所掌戶政工作。
 
 里鄰學校:
 
 該區現有安平初中一所,安平、石門、西門、億載、漁光分校等小學五所及臺南海事職業學校。
 
 里鄰編制:
 
 該區劃分為海頭里、石門里、平安里、平通里、港仔里、西門里、金城里、文平里、育平里、華平里、怡平里、國平里、漁光里、億載里、建平里計十五里、三五六鄰。
 
 
   
| 
| 名稱 | 戶數 | 男 | 女 | 合計﹝人口數﹞
 |  
| 文平里 | 1837 | 2461 | 2786 | 5247  |  
| 平通里 | 2579 | 3188 | 3746 | 6934  |  
| 石門里 | 1039 | 1476 | 1363 | 2839  |  
| 西門里 | 603 | 968 | 905 | 1873  |  
| 育平里 | 3198 | 3763 | 4560 | 8323  |  
| 怡平里 | 1665 | 2112 | 2350 | 4462  |  
| 金城里 | 736 | 1094 | 1051 | 2145  |  
| 國平里 | 2249 | 2997 | 3353 | 6350  |  
| 華平里 | 1933 | 2753 | 2912 | 5665  |  
| 漁光里 | 237 | 332 | 274 | 606  |  
| 億載里 | 887 | 1350 | 1403 | 2753  |  
| 建平里 | 1871 | 2338 | 2614 | 4952  |  
| 平安里 | 1377 | 1950 | 1961 | 3911  |  
| 海頭里 | 580 | 986 | 890 | 1876  |  
| 港仔里 | 549 | 861 | 753 | 1614  |  |  
| 
| 
| 總計 | 21340 | 28629 | 30921 | 59550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