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臺東縣地理、氣候與水利發展概況

  時間:2009-02-10 14:55    來源:台灣網     
 
 

 

  地理


 

  臺東縣位於臺灣東南方,面積3,515平方公里,僅次於花蓮縣、南投縣,為臺灣第三大縣。該縣東面朝太平洋,南面和西面與屏東縣、高雄縣以中央山脈為界,北面則以布拉桑克山、侖天山、海岸山脈等為界山與花蓮縣相鄰。全縣海岸線長達176公里,是全臺灣海岸線最長的縣份。

  臺東縣大致可分為中央山脈、花東縱谷平原、卑南溪三角洲、海岸山脈及泰源盆地等地理區。

  臺東縣的主要河川有卑南溪、知本溪、利嘉溪、金侖溪、太麻裏溪、馬武溪等。其中卑南溪是臺東縣境內的最大河川,發源於中央山脈的卑南主山東側,主流全長約有84.35公里,流經臺東縣的7個鄉鎮市,流域面積達1,603平方公里,是臺東灌溉用水的最主要來源。


 

地理

經度

東經120.44 - 121.37度

緯度

北緯21.56 - 23.26度

總面積

3,515.2526平方公里

海拔高程

最高:3,668公尺(關山)

氣候

氣候類型

副熱帶季風氣候

年平均溫

24.3℃

 - 最高月均溫

29.5℃

 - 最低月均溫

12.5℃

  

 

  水利發展

 

  臺東地區主要的灌溉水圳有長濱大圳、池上圳、關山大圳、鹿野大圳、鹿療圳、卑南大圳、知本圳。其中以卑南大圳最大,關山大圳次之。

  1867年(同治6年),今臺東地區長濱鄉的平埔族人自行開設水圳,引石坑溪水灌溉長濱沖積扇的長濱、成功等地。在長濱鄉有多達46條水圳,大部分是自行開發的小型水圳。1966年,臺灣省水利局計劃修建長濱大圳,1971年動工,1974年完工,串連小圳,于水母丁溪南溪部落建進水口,長度25公尺的攔河堰,水母丁溪水,經由水母丁山鞍部的導水隧道,由東11道路出隧道,而沿山麓向南入長濱溪。

  1878年(光緒4年)屏東潮州區移民陳和枝和其他共17人,合力在池上修築水圳,引卑南溪水灌溉池上。現代的池上圳系統合併了兩條幹線,10條支線,設有進水口一座,機械控制房、沉砂池。

  臺灣東部最大的水圳是卑南大圳,是日本人于1898年所建,1936年再次整,1941年完工後,吸引許多漢人移入墾地,灌溉農田面積由600公頃提升到2,423公頃。卑南大圳引卑南溪溪水,全長超過9公里,有13條平行支線,排梳型結構。

  1899年在知利嘉溪和知本溪間沖積平原上的知本、建和居民,合作開發水圳,是為知本圳,費時一年,由知本溪北岸取水,洪5條支線。後由日人開發,自太麻裏鄉知本溪南岸引水的第一美和圳等四條支線,與原知本圳合稱知本圳,原知本圳改名第二美和圳。

  1907年由臺灣西部往臺灣東部開墾的漢人引卑南溪水開設裏壟圳,灌溉農地約30公頃,但因所處地帶時常和原住民發生衝突,兩年後放棄裏壟圳的管理使用,1915年後日本當局對原住民的管理漸趨嚴格,外來移民增多,1923年裏壟圳公共埤圳成立,1941年改為關山水利組合。1948年開工興建關山大圳,改善因卑南溪湍急溪水易沖毀圳道的缺點,1958年完工,全長17公里,17條支線,排梳型圳係,灌溉面積2,874公頃,是臺灣東部地區第二大的水圳。

  1953年-1957年興建的鹿野大圳引水自鹿寮溪南岸,灌溉花東縱谷南端。鹿野鄉的另一個灌溉渠道是鹿寮圳,因進水口河床沖刷問題,自1970年起與鹿野大圳由同一個進水口進水。又因為水源不足問題,鹿野大圳僅第一支線有穩定供水,其他支線水源不足,第6支線甚至因此停擺,直到1995年才整建完成。

 
編輯:賀晨曦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