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開眼界
光緒十三年(西元一八八七年),卑南廳第八任同知歐陽駿,有鋻於各社原住民跼踀一隅,眼界不寬,乃命總通事莊正國于秀姑欒所轄之社(今花蓮瑞穗、玉裏、富裏及豐濱一帶)帶兩頭目至彰化、臺南、臺北、廈門、廣東、上海等處遊觀。兩頭目見各地人民濟濟,世界花花,至表驚羨,返回後將所見所聞告知同族,謂外地漢人甚多,我等寡不敵眾,不宜肇事雲,此後,該區原住民與清廷的關係果然獲得改善。
知州無奈
光緒十九年(西元一八九三年)胡傳(字鐵花)奉命至臺東接任臺東直隸知州,于五月十七日自臺南乘轎啟程,經八日行程,于二十四日抵達臺東,宿于天后宮(今臺東市和平街之東禪封為前清媽祖廟的原址)等候交接。據其日記所載,他在天后宮共宿了六天,當時廟內客房狹窄而潮濕,廟中住持共養了八隻狗,七隻猴子及六隻雞,每日與禽獸為伍,終日嘈雜之聲,令他十分無奈。
輕率更名
1952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胡適博士返東(胡傳知州之子,幼年曾隨父母居住臺東),由當年縣長吳金玉陪同,乘吉普車前往知本溫泉遊覽。二人一見如故,一路無所不談,至為歡愉。行經馬蘭橋時,見橋頭有“中華民國二十一年建”等字樣,知由日據時期的“昭和七年”改書,頗不以為然,脫口謂:“民國二十一年中華民國尚未統治臺灣,何來中華民國建……”,旋從吳縣長口中獲知紅頭嶼因蘭花得獎而更名為“蘭嶼”時,更表不滿,謂:“以具數百年曆史之地名,竟因一朝蘭花得獎而改名,實在不可思議,現今西歐數百年前小説中之地名街道,仍然可以按圖索驥而得,國人對文化資産之保存,亟待建立共識。”翌日,應臺東各界之請發表演講,是日縣府將火車站前光複路改名鐵花路,以紀念其父生前對臺東的貢獻。
善良風俗
臺東市康樂地區,原為日據時期“敷島移民村”,其範圍包括今豐樂、永樂及康樂等三里。臺灣光復初期,由於地廣人稀,全區劃為一里,名為康樂。居民除阿美族原住民外,自日據時期已有漢人先後自彰化縣的田中、北斗及臺中縣清水等地移入,從事農耕。境內有卑南水圳通過,水圳兩旁,北面稱圳頂(中寮),南面稱坤下(下寮),居民自日據時期便非常團結,互助合作。遇有圳頂人家舉喪時,圳下居民便自動集體出動,協助喪家做搭棚、抬棺、整地等工作,反之,遇有圳下人家舉喪時,圳頂居民亦復如是,充分表現鄰里互助精神。其後由於人口增多,于1967年二月調整行政區域,將康樂裏分為康樂及永樂二里(其後再分出豐樂裏)時,便以卑南水圳為界,南為永樂裏,圳北為康樂裏。雖然各自為裏,但兩裏居民仍然保存以往傳統美德,彼此互助合作,歷久不衰,彌足珍貴。孔子謂:“裏仁為美”,在當今功利社會中有此善良風俗,殊為難得。
甕缸之謎
1975年,黃鏡峰縣長主政時,鋻於縣府廳舍自日據時期1922完工迄今已歷半世紀之久,業已陳舊不堪,不敷使用,乃決定改建。是年六月動工,于挖掘地基時,在今庶務股與警察局禮堂之間發現一完整封閉的大型甕缸,頃刻引來好奇人群圍觀,不知缸內所裝何物,眾説紛紜,以猜測裝有黃金寶物者為多,適前縣長吳金玉老先生路過該地,乃趨前爭相探詢,吳告以彼處即早年日廳長公館廁所,該甕缸係儲糞之用,談論間,忽有一人大聲嚷呼:“果然是黃金”,眾皆捧腹大笑。
百年古厝
座落於今臺東市廣州街一百三十一號的陳氏古厝,約建於距今一百一十年前,由當時屋主陳潮先生聘請澎湖籍的建築師傅設計興建而成。其梁柱材料使用自大陸進口的福州杉,所有接合處均以榫頭銜接,不費任何一根鐵釘,畫棟雕梁極為美麗,整個外形雄偉壯觀,是一棟中西合壁的建築物。當年,正屋前後及兩旁尚有許多附屬建築,如倉庫、工廠、宿舍等,佔地甚廣,是東臺灣首屈一指的雜貨商店,店號“陳綿豐”,經銷雜貨、油、鹽、糖、日用品、服裝、布匹等,並有蠟燭及原住民服飾的手工廠,另有輕便鐵路直達海邊以便利貨物進出裝卸,規模之大可見一斑。
清光緒二十二年(一八九六年)五月,日軍登陸臺東後,見該屋富麗堂皇,以強迫手段徵租作為臺東廳臨時廳署,統臺東、花蓮兩地,歷時二年後歸還。該屋歷經百年來颱風、地震、戰爭的侵襲及歲月滄桑仍能迄立不墜,殊為難得,經歷年修葺整建,部分形貌略有改變,曾有義大利學者東來參觀,對該屋不費任何一根鐵釘而結構堅實完美,認為不可思議至表讚嘆。該古厝一度為東花地區行政中心,頗具歷史價值。
莫用舊禮
1947年二二八事變發生後,當局為防範類似事件再肇事端,嚴格管制槍枝彈藥,將原住民獵槍彈藥予以沒收,同時規定所有“番刀”均須送驗截斷後發還。由是山豬為害農作物日益猖獗,農民苦不堪言,尤以卑南鄉賓朗村地區最為嚴重,農作物幾乎無可收成。是年夏天,村民在束手無策之下公推王德、林查(後任首屆賓朗村長)等率村民二十余人前往縣府,欲晉見縣長陳情請求發還獵槍以制山豬。一行人來到縣府大廳前,便以跪爬方式匍匐前進,當時縣長謝真聽説民眾前來陳情,連忙出來將眾人扶起,以溫和語氣告以:“如今已是民主時代萬勿再行古禮……”,隨後並答應發還獵,槍大夥始欣然而回。按光緒二十年至二十一年,知州胡傳為準備抗日,曾將部隊移駐阿裏擺旁的“營頭”,村民因以清朝時對父母官之禮沿用。
盡瘁教育
顏故校長傳福先生,祖籍彰化,清光緒十四年(一八八八年)生於臺東卑南。自幼聰明不凡,十七歲以優異成績畢業于臺東國語傳習所後,即受任于麻老漏公學校(今三民小學)任僱員(相當今代課教員),由於教學認真,未幾,升為訓導(即正式教員),其後由於學校不斷增班,校地不敷使用,乃慨然將其大筆田地捐贈學校作為校地。迨1945年臺灣光復,奉派為首任三民學校校長,經其慘澹經營,校務蒸蒸日上,有口皆碑。1952年慷慨解囊將其數月之薪捐獻公有。1954年不幸病故,享年六十七歲。綜其一生服務教界前後長達五十年之久,尤其難能可貴者,五十年中自始至終未易任何學校,其哲嗣、哲孫、孫媳、孫婿,均承其衣缽服務教界,堪稱教育世家。
寺廟滄桑
據胡傳臺東日記所載,當年他主政臺東時(光緒十九年至光緒二十一年),每逢望例須親詣各廟焚香祭拜。昔年他常去的寺廟計有觀音祠、土地祠、昭宗祠、天后宮等四處。其中觀音祠(俗稱觀音媽廟)位於今臺東市立游泳池北面,係三合土所築,約於民國八年前後毀於颱風,土地祠即今海山寺的前身,昭忠祠原址在今臺東市精誠路福安宮一帶,光緒十九年(西元一八九三年)毀於颱風,其後改建於鯉魚山(今忠烈祠左側),民國十七年,日人建神社時被拆除,其所祀神主牌位移至今媽祖廟。天后宮原址在今臺東市和平街東禪寺,民國十九年毀於地震,始遷建於今址。世事多變,連莊嚴神聖的封廟也不免曆盡滄桑。
浸淫鴉片
前清駐臺東官兵軍紀不振,吸食鴉片者甚夥,光緒十九年(西元一八九三年),胡傳任臺東直隸州知州時,發現在全州總共約二千名官兵中,不吸食鴉片者約僅百人,可見當時兵嗜煙嚴重性。於是整軍飭紀便從戒煙開始,規定軍官一個月內戒煙,否則革職,士兵則頒戒丸、限戒期,願戒者留,不願戒者資遣內渡,此一措施果然湊效。據悉當年臺東瘴氣(瘧疾)猖獗,一旦染瘴,無藥可醫,軍中謠傳吸食鴉片可以預防感染瘴氣,由是浸淫者日眾。
廳署數遷
清光緒元年(西元一八七五年)成立卑南廳,廳署位於今臺東市正氣路電力公司營業處附近。光緒十三年(西元一八八七年)時,遷於今縣政府至省立臺東醫院舊址(今怡園餐廳旁空地)一帶,光緒十四年(西元一八八八年)秋,發生於水尾(今瑞穗)的暴亂蔓延至臺東,廳署被毀,同年十一月改卑南廳為臺東直隸州。州署建於今臺東火車站,正門與火車站同向,四週築壘,壘外有壕溝,共建有草房一百三十間。日據初期曾引進蔗糖在壘內種植,民前五年營壘因興建東線鐵路被毀。
敬老尊賢
臺東天后宮是東臺灣首屈一指的宗教信仰中心,早年為了提倡敬老尊賢美德,每逢元宵廟慶,迎神賽會,凡六十歲以上老每人平均可免費享受酒食並獲豬肉帶回,一時傳為美談。年年相沿成俗,直到民國二十六年七七事變爆發後始告中止。
奉承親王
日據時代1940四月,竹田宮恒德親王(裕仁天皇堂弟)暨王妃伉儷駕臨臺東巡視,宿于當年臺東最幽雅豪華的櫻家旅館(臺東市中山路原公教福利中心舊址)。先前該旅館老闆津野君于早獲當時臺東廳長藤田淳教指示,重新裝修門面,增建二樓木造別墅,並委人特地至日本購買品質最精緻的御用絲被數條,以備親王伉儷使用。竹田宮親王斯次出巡僅在臺東停留一夜,翌年,閒院宮春仁親王伉儷亦東來巡視,仍宿于櫻家,次日便轉往花蓮巡視。臺灣光復後,該旅館為縣府所接收,初作為單身員工宿舍,其後部分為大陸來臺退役軍人所借住,1975年改建為公教福利中心時拆除。該批御用絲被原由縣府庶務股負責珍藏,1958年二月八日省府主席周至柔蒞東巡視,由當時縣長拓榮接待至縣長公館貴賓房住宿,提供該絲被供周主席使用,嗣後改存藏于縣長公館中。1964年六月,黃卸任後,該批絲被不知何故已不翼而飛。
王威顯赫
卑南族在臺東原住民族群中,雖非多數,卻因其擁有嚴密的社會組織及驍勇善戰的武士精神,自清朝道光以前即已統禦東臺七十二社原住民部落,其頭目號稱卑南王。在所轄七十二部落中,凡有射鹿、殺牛、宰豬者,必送一足與卑南王,名為解貢。
便器盛飯
光緒二十二年(西元一八九六年)五月二十五日,(農曆四月十三日)日軍登陸臺東後,便於今臺東市中正路海邊搭建帳棚權充營房。士兵軍紀不良,常侵擾民家任取民物。據悉,當年曾有日軍發現某新婚夫婦家中有新制木桶,不知其為新娘陪嫁的子孫桶(又名粗桶,作澡盆或便器使用),便順手取回作為飯桶之用,事為鄰里所知,爭相傳笑。
大火焚村
1969年九月二十七日(農曆八月十五中秋),艾爾西颱風來襲,是日午後,焚風持續不斷,子夜時分,該縣卑南鄉大南村某戶人家,因燒烤地瓜不慎引起火災。村民午夜驚醒,不知所措,由於當時村舍多為草房比鄰而建,加上風助火勢,頃刻之間,全村一百四十八間房屋化為灰燼。死亡四十七人,受傷二百餘人,哀鴻遍地,慘不忍睹,堪稱臺東有史以來最大火災。災後該縣各界迅即展開救援工作,先於大南小學操場搭建臨時棚屋百餘間安置災民,然後在各界馳援及當局輔助下逐步展開重家園工作,費時經年始告完成。1971年四月,省府陳大慶主席鋻於村名大南與大難諧音不吉,因賜名東興新村(現東興村),寓復興之意。
杏壇雙傑
在距今九十八年前,(西元一九九八年)臺灣“總督府”醫學校(臺大醫學院前身)辦理第三屆入學招生考試。當年,臺東籍的謝唐山和孟天成兩人,在師長及親友的鼓勵下,前往臺北應試,結果雙雙告捷。修習五年後,兩人並以優異的表現囊括畢業成績的第一及第二名而震驚杏林,也讓臺東人引為無上光彩。
謝唐山畢業後在臺北行醫,當年也是全臺第一位本土外科醫師,他育有五子,其中四位擁有博士學位,其哲孫謝豐舟先生,現任臺大醫學院婦産科教授,是聞名國際的婦産科權威。孟天成畢業後遠赴大陸東北,在大連開設全東北規模最大,設備也最齊全的博愛醫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