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南族在東臺灣原住民中人數最少,但因智勇雙全,曾經威服其他部落,而有卑南王的封號,目前族裏仍保護原始而傳統的祭典,值得前往觀賞。卑南族的強盛,源自於斯巴達式的會所教育。男性族人于12、13歲之後便要進入稱為塔古邦的少年會所,集體食宿、學習、競技,既學習適應群居生活,也接受狩獵、建築等各式謀生技能與膽識的訓練。會所中實施嚴格的學長制,由年約16~18歲的馬魯達萬,帶領12~15歲的馬魯拉幹,歷經4~6個訓練階段,而每個階段交替之間皆舉行少年祭(猴祭),主旨為讚揚少年通過考驗,即將成為下一階段的新生,兼有結訓及開訓的意義;少年祭之後緊接著進行的是大獵祭,18歲左右的馬魯達萬若能在獵祭期間獵得獵物,則稱為明阿卜當,成為真正的年成人了。
猴祭少年祭因有祭猴儀式,故又有猴祭之稱。每年12月24日晚上為猴祭的前奏,並以哈拉巴蓋的儀式揭開序幕,卑南長老率同族中青少年以“報佳音”的方式挨家挨戶造訪,少年們上身赤膊,全身塗黑,而帶隊的長老則手中揮舞著竹竿,大聲喝斥,是為驅邪;之後,青少年們即可得到每家所贈予的糖果等食品,情節有如西方的萬聖節。翌日真正的猴祭正式展開。會所前,少年們聆聽著長老的訓示,接著手持長矛、提著草猴繞行部落再來到祭場,繞行時,年紀較大的少年尚且會到過去一年家中遇喪者,為其祈福禱告,稱為除喪;來到祭場,尚需進行類似馬拉松的長跑,以評鑒少年的體能,最後才是殺猴的儀式。殺猴是整個祭典的高潮,目的在考驗少年的膽識,卑南少年于刺殺猴子後,隨即將死去的猴子加以厚葬,以悼其靈,但如今狩獵禁止多時,祭典中的真猴亦早已改用草猴代替。祭典最後,年長的少年們會以竹子鞭打少年屁股,代表認同少年的成長而升級。祭祀之中嚴禁女性參加,但晚上的歌舞可男女同歡,這時,卑南少女也會穿著傳統服飾出席,增添慶典的歡樂氣氛。
大獵祭猴祭之後,大獵祭緊接著登場,18歲以上的明阿卜當和成年人要先上山狩獵4天3夜。出發前,巫師先以鳥佔預卜狩獵方位及吉兇,隨後長老便帶領著青年上山紮營露宿,在數天的野外訓練中,長老們將傳授狩獵經驗及技巧,亦教導青年們製作陷阱,青年們必須親自獵得獸類,才算通過考驗,而狩獵成績則成為下山後祭典中的牲禮。祭典在狩獵隊伍回來後陸續展開,先是由村中婦女準備豐盛的食物、水酒,組成盛大的歡迎隊伍,並於村子入口處樹立拱形花門,敬獻花環給凱旋的勇士;晚會則由長老以詩歌祝禱並展開歌舞慶祝活動,這時,男男女女皆穿著傳統服飾出席,熱鬧非凡,沸騰到了頂點。
聯合年祭大獵祭結束,最後由卑南地區8個社輪流主辦的聯合年祭壓軸,這是當地族人為聯絡各社情祖所興辦的一項新祭典,活動時間雖僅一天,但因具有凝聚族人群力的深遠意義,近年已成為臺東卑南族人重要的年度大事。臺東南王、知本、建和、寶桑、初鹿等地均有猴祭的舉行,但最具傳統精神、規模最盛大的,仍屬南王裏。從猴祭、大獵祭至聯合年祭,為期約8~10天,大致是從12月24日夜晚持續至元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