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扁當局推動教育“臺獨” “國父”孫中山淪為“外國人”

  時間:2004-12-15 15:56    來源:     
 
    11月7日,陳水扁出席“臺灣教授協會十四週年慶”致詞時稱,臺灣的“本國史地”不包含中國和蒙古。他認為目前有些人的“國家認同”問題造成了臺灣的政治危機,而造成“國家認同”的主要原因來自於教育本身。所以,臺灣更需要教育的大改革,臺灣的教育必須培養臺灣民眾做個“堂堂正正的臺灣人”。

  臺灣“教育部長”杜正勝響應陳水扁講話,搬出一些所謂“歷史證據”,鼓吹現在大陸所説“臺灣自古以來屬於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説法不符合歷史事實。並於11月9日,在網上公佈了所謂的“高中歷史課程綱要草案”。該草案計劃在2006年實施的新歷史綱要中,將“臺灣史”與“中國史”分開教授,除了將孫中山創建“中華民國”的歷史放入“中國史”外,同時將“臺獨”分子奉為“臺灣地位未定論”法理基礎的《舊金山和約》等正式列入新的歷史課程中。

  更可笑的是,臺當局為推動“臺獨”及“去中國化”,竟在高中歷史課程綱要草案中,將一直被臺灣各界稱為“國父”的孫中山列入“中國史”,於是, “國父”竟成了“外國人”。

  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地位從來都是明確的。《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等著名的國際法文件都對此作了明確的規定。1945年日本政府正是按照上述國際法文件,在《日本投降條款》中承諾“忠誠履行波茨坦公告各項規定之義務”,將臺灣、澎湖列島正式歸還中國。這一國際社會公認的歷史事實,是任何人、任何勢力都無法篡改的。

  然而,以陳水扁為首的臺當局偏偏喜歡指鹿為馬顛倒黑白。對此,許多臺灣學者認為,歷史的特性就是一脈相承,如今民進黨企圖將“臺灣史”跟“中國史”切割處理、並將孫中山先生的革命跟“中華民國”的創建納入“中國史”,目的就是要“去中國化”,藉由考試、教育內容,進行實質“臺獨”。

  島內評論也指出,這是扁當局精心導演的一齣“文化臺獨”醜劇,是“漸進式臺獨”從量變走向質變的重要標誌。這些花樣翻新的小動作,無非都是陳水扁之流謀算“獨立建國”的“陽謀”,必遭世人和歷史的唾棄。 (娟子)

相關報道:

  響應連戰 國親宣示軍購減半加碼民生主張

  教育部印製荷蘭版橫躺臺灣地圖 

  外界質疑臺教育部受政治力驅使隨選戰起舞 

  島內學者抨擊修改教科書:意識形態不應糟蹋歷史  

  臺媒:虛構的歷史及民族創造不出臺灣共和國

  當局圖謀教育臺獨島內各界譴責紛紛 

  臺當局去中國化 孫中山淪為外國人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